神奇神奇
神舟七号期间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宇航服内的压力低于正常值,可能会在人体组织内释放氮气,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塞,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必须充分吸收气闸室内的氧气,协助工作的航天员返回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门,然后气闸室开始减压至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一致。这时,航天员就可以出舱了。完成出舱任务返回舱内时,需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压,然后给气闸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据专家介绍,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员在地面做充分的实验和训练,而地面训练一般是在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一个大的测试室内。水池里放着飞船,利用水的浮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然后航天员在水池中进行进出舱和出舱操作的训练。
专家说,“神舟七号”将具备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几个必要条件。首先,它将为航天员提供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性、保压、通风和调温等多种功能。宇航服的手套既密封又有弹性,头盔是透明密封的。其次,舱外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控制系统装有喷气装置,以便航天员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价格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宇航服大概是65438美元+0.5万。第三,当然是要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为了适应真空环境,“神七”航天服在气密性、通讯、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方面都比“神六”好很多。
“神舟五号”的时候,中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一个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只呆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关着的。虽然“神六”在外形上与“神五”相差无几,但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程序。专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位航天员活跃在‘一室一厅’。说到神舟七号,航天员不仅会在“一室一厅”内活动,还会走出“客厅”,通过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在太空行走。神七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所以神七在外形上会和神六明显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飞船发射到太空后,航天员在出舱前会在气闸室做2-3个小时的适应性准备。他们将穿着舱外航天服,背着背包,在气闸舱中携带物资。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的宇航服体积巨大,在地面上的重量达到125 kg,根本不像在地面上戴帽子那么轻松。它只能在其他宇航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上至少会有两名航天员,这样就可以互相配合了。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不确定。估计一个人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名出舱行走,一名在轨道舱会合,返回舱也会有人。舱外活动将包括行走、操作、拧螺丝等安装设备,为将来建立空间站做准备。
中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据悉,“神舟七号”飞行将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首先,宇航员的数量将增加到3名;第二,它将实现中国宇航员的首次太空行走;三是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合适的时机释放一颗小卫星(本文中简称“伴星”),以此类推。
“伴星”能做什么?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颗“伴星”的任务是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拍摄神舟七号在轨飞行的照片。届时,我们将获得中国航天器在轨飞行的第一张三维外部照片。这张照片以太空为背景,展现了“神七”高速运行的独特风光,将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的永久历史见证。
“神舟七号”刚刚是不是把一个机器人“摄影师”送上了太空?呵呵,当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几颗小卫星,小卫星的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神舟七号带着它的同伴进入太空,意义更大。
首先,是小卫星发射手段的变化。以前中国的小卫星都是用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这一次,小卫星被放置在神舟七号轨道舱的前端。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可以根据指令自动弹出飞船,也可以由航天员手动释放。发布方式更加灵活。“选择机会”意味着你可以在你想要的时候释放它。
其次,“伴星”可以用作侦察卫星。港媒称,神舟七号搭载的伴星装有类似嫦娥一号的CCD立体相机,可拍摄地面高清图像。“伴星”由“神舟七号”释放到轨道上,对感兴趣的表面进行拍照和侦察。
第三,“伴星”可以成为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可由飞船释放,执行攻击敌方太空目标的任务;也是我舰最有效、最忠实的“保镖”——当敌人攻击我舰时,我舰可以及时释放“伴星”,利用其携带的武器摧毁敌人的攻击武器或与其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