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5月开工。园区位于苏州东部金鸡湖畔,行政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新城。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十一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左右,共向中央和省市上缴税收2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1000个。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发展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长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6543.8+0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654.38+0万元,均增长5倍左右。
目前,园区以苏州约4%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约15%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约25%的注册外资、账户外资和约30%的进出口总额。同时,万元GDP耗水5.9吨,耗标准煤0.22吨,每度电生产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主要发展特点如下: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引资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税源项目、研发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大幅增加。2005年,新增注册外资38654.3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543.8亿美元,注册内资超过250亿元。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3个,R&D项目11个。服务业新开工项目和新增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制造业,平均每天有2家工业企业开工投产,均创历史纪录。目前,全区合同外资总额23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01.8亿美元,注册内资760亿元,形成了内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来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来看,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超过60个,其中投资超过6543.8+0亿美元的项目6个。该地区项目平均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该地区投资了85个项目。从产业层面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特别是集成电路、TFT-LCD、汽车和航空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测基地,大客车和芯片产能位居中国前三。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强区的根本,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2005年,我们启动了科技“跨越计划”,全面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全区科技投入由20%提高到3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从创新载体建设来看,先后建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创业服务中心、国家软件园等20多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其中,国际科技园聚集了苏州90%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60%的纯软件研发企业。从创新主体培养看:积极实施科教优先战略,先后投入30多亿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网络。同时,注重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R&D领军人才的引进,已聚集200多名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多家跨国公司和国家R&D、设计机构,6个博士后工作站,2万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营造创新环境的角度,先后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软件评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20亿元的创业投资、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和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专项资金,与台湾省怡和、以色列无限创投合作组建了10家创业投资机构。同时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3.第三产业的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示,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五年内,力争三级品牌项目数量翻两番,商业载体面积翻三番,服务业增加值翻两番,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 ~ 2个百分点。这两年,我们围绕“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做文章,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投资200多亿元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设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先后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美国Pross、日本Kingdol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聚集了香港汇丰银行、英国渣打银行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普华永道、德勤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推动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升级。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43.8+04.3亿元,占GDP比重高出654.38+0.3个百分点。金鸡湖周边地区正在成为苏州新的现代商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园区的发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园区从开发之初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建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严格执法”的规划管理体系。(2)适度提前投资。已投入3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重大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牢固树立“绿色公园”理念,以金鸡湖整治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先后建设了滨湖大道、文化水廊、洪枫林等一批开放景观和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累计增加绿地17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过654.38+0.2万,常住人口近654.38+0万,其中外籍人口8000余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2005年,通过实施选商选资的积极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加快项目集聚,加快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商品房、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在更高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约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65438。(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环保部门通过树立“绿色招商”理念,采取“提前介入”、“一票否决”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的进入。十几年来,有200多个外资项目因环境因素被拒,累计合同外资超过65438美元+0,654,38+0亿美元。同时,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国率先启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协调和科学发展。(3)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坚持“以德治国”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虚拟事实”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富民、亲民、便民的角度出发,统筹社会资源,全面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扶贫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健全以邻里中心为基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营造最佳生活和创业环境。
6.优先考虑富民工程。我们始终把执政为民、富民为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1)关注区镇联动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南北呼应”的大发展格局。2005年,所辖三镇财政收入和新合同外资分别占全区的40%和54%,富民基础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区新建回迁房近700万平方米,90%的农民搬进了现代化住宅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娄葑也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2)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加快实施“五个一工程”,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人人有就业、家家有股份”的基础。目前,4万多名被征地劳动力已有95%实现再就业,其中5000多人自主创业。(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制度、被征地农民抚养费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建立了贫困救助制度,确保所有的最低生活保障。目前,企业参保率达到100%,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3万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扶、病有所医、难有所扶”的目标。
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这个公园是改革开放的前哨。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1)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中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目前,共有1700多人次参加了新训,制定了68项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基本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府架构,“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通过全员招聘、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动态管理等公开民主渠道,形成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靠得住、有能力的干部队伍。(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开发区的特点,我们特别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先后成立了园区外企、民营个体经济党委。目前,工委有14个党委,67个党总支,304个基层党支部,党员12300多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三)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以教促廉、以制度保廉、以薪养廉、以勤促廉”的原则,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通过完善责任制度,健全监督网络,着力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等各项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设的系统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