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知识是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知识管理已经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领域。企业通过企业知识生产、* *享受、创新等各种知识管理活动,帮助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交流与沟通,促进企业原有知识的新提升,推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形成一套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协调企业管理与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研究概述
1.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2000年以来,据中国知网期刊统计,以“知识管理”为检索内容的论文近12000篇。国外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识别、编码、转化、享受、传播和应用。从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内容的研究来看,不同时代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会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或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看到了知识管理中知识积累在企业竞争力中的优势。然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的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知识管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被发现。
2.知识管理的研究方法
从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来看,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多种知识管理方法,如构建组织信息开发技术、组织和鼓励知识的创新和转化、建立知识评价体系等。国内对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隐性知识的获取和显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获取。如王儒福等人提出了知识编码、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库、标杆管理和最佳实践六种方法。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方法,如知识搜索、知识地图、知识专家系统、知识订阅、知识库和知识分类等。这些知识管理方法对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知识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知识管理研究策略
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创造价值,国内外学者也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国外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提出相应的策略。例如,戴·詹姆斯提出了实施知识管理的四种策略,即知识对企业业务的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系统的影响:根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调整企业内外的管理政策;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反馈。从国内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新型知识管理战略。例如,邱俊平教授建议,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和战术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企业知识产权机制和制度。
4.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代表人物Tiwana提出,知识管理系统有十个阶段,即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框架、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的框架、现有知识系统、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分层知识管理系统、结果导向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的反馈平台。国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的要素、层次、模型和机制等方面。朱祖平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与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学习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相配合。张提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它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个体学习模式、业务规则、交流过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组成。
二,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组织中开放的动态知识系统,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活动、知识创新活动及其交流与合作环境构成,通过知识流、价值流和物质流形成。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知识,由知识和知识载体组成。知识生态系统内部或之间的知识资源、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可以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学习、适应和调整。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知识系统就像生态系统一样,是企业知识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结合体。知识生态系统的应用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知识生态系统,为组织知识创新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知识交流的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知识生态系统也在逐渐壮大。组织文化、人才、资本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知识生态系统的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控制和优化影响知识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环境因素,为知识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协同作用在知识管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协作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人与人之间、不同系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协作。现实中,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为了更好的协调,设立了各个部门。人们通过建立协作环境来交换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创新。各部门资源的简单连接和单一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新需求,需要互联、重组、协调信息来解决新问题。
企业或社会组织与知识合作的目标是使其成为知识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成员间的合作,降低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本,增强竞争力。知识的协同管理将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以及部门之间和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降低企业和部门之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参与知识管理协作的成员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成员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的改善以及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有利于组织整体的知识享受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技术水平,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1.国外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和安索夫(H?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对协作进行了早期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解释协作,哈肯认为协作是抽象的、普遍的,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的;安索夫则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到管理层面研究协同。
迈克尔·波特(1980)基于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延续了安索夫的研究,提出了识别协同机会的方法来分析价值链。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和舒曼特拉·高沙尔(1990)提出,企业利润的实现可以通过享受组织行为和技能来实现。另外,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切斯特?切斯特·巴纳德在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认为企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协作系统。他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无法发挥作用[4]。撒丁?柯马里在《有效的知识管理》中提出,企业中的知识管理要在文化上协调一致,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在企业中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和享受的环境”。
2.国内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在国内,对知识管理协同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对协同思想的介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陈永龙把知识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到2006年的文档管理期;第二阶段是2006-2009年,以人为核心以隐性知识转移知识;第三阶段是2009年以后的时期,网络工具得到充分利用,并与企业系统整合。蒋(2004)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协同理论对现代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任何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的协同系统。目前企业管理的职能就是维护这种合作体系。何金生(2002)首次提出了知识管理发酵模型,认为可以对企业知识创新进行发酵分析。柯青和李刚(2008)从知识协同相关方法和技术、知识协同相关概念和知识协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企业知识协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孔,吴,张艳(2012)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分析了知识管理整个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了知识管理的网络模型,并分析了知识管理的运行机制。
知识管理作为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得并不多,对它的直接研究和探讨也很少。在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企业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中,本文以此为契机,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管理协同机制的相关研究内容比较零散,但在一些文章中仍有关于知识管理协同机制的论述。对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一套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资料:
[1]王儒福,徐金发,徐苑。知识管理的作用及其与组织学习的关系[J].科研管理. 1999.20 (4)
[2]查理。企业知识管理创新系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4
[3]朱继平。论知识管理及其框架体系[J].科研管理. 2000 (1)
【4】丹尼尔?雷恩,李、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