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简单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某一分支或某一领域重要课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观点和建议。往往能反映相关问题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
让学生学会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收集文献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检索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是选题和进行临床研究的第一步,所以学习文献综述的写作也是为以后的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总结的写作过程,可以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广泛,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
文献综述类似于“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研究进展”,都是从一篇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总结出来的。但文献综述不同于“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它只是简单地对一级文献进行客观总结,并不像“研究进展”那样只关注科学过程。其特点是“综述”,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使材料更简洁明了,更具逻辑性;“叙述”是指对经过综合整理的文献进行更专业、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评论的科学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收集和阅读文献、拟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和分析)、写作。
一、选题和收集阅读文献
写文献综述通常是出于某种需要,比如学术会议的选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个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所以作者对文献综述的题目大体是清楚的,不像科研的题目那么难。文献综述的选题范围很广,从一个领域或学科到一种疾病、一种方法或一种理论。第一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写一篇文献综述,尤其是实习生选的题目,这样文献数量比较少,写作时也容易总结整理。否则题目太大,会影响练习,很难总结和整理。
选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题目收集与题目相关的文献。文献收集的相关方法在前面章节已经介绍过,如阅读专著法、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此处不再赘述。文献收集越完整越好,所以最常用的方法是检索。在收集了与题目相关的参考文献后,有必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总结和整理。从这些文献中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和选择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所以,阅读文献时,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文献摘抄卡”。有自己的语言来记下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灵感、经验和想法,提取文献的精华,不仅会为写综述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且有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对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和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不同于一般的研究论文。这是因为研究论文侧重于研究方法和结果,尤其是积极的结果,而文献综述则需要读者对上述方面的详细信息、趋势、进展、前景和评论进行介绍。所以文献综述的格式是比较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个部分写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写。
前言主要说明写作目的,介绍相关概念和定义,概述范围,简要说明相关论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所要描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写作方法多样,没有固定格式。可以按时间顺序总结,根据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比较。无论采用哪种格式,都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比较,明确相关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论。在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参考文献和评论。
总结部分有点类似于研究论文的总结。它简要概括了全文的主题,对概括的主题进行过研究的作者最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章的最后,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既表明了对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和引用文献的依据,又为读者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了线索。所以要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排列应清晰、易于查找且准确。关于,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文献摘抄卡”。有自己的语言来记下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灵感、经验和想法,提取文献的精华,不仅会为写综述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且有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对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其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应该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文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是写好总结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是写不出很多总结的,甚至写出来的文章根本成不了总结。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所收集的文献中可能存在相似的观点,有些文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引用文献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的文献。
3.忠实引用文件。因为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和分析,所以写作时要区分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些科研论文可以省略参考文献,但文献综述一定不能省略,而且应该是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能反映整个主题,作者直接阅读。
总之,好的文献综述要有完整的文献、评论和分析,准确反映主题。
文献综述的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变迁、创新和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此外,从很大意义上说,制度的起源、变迁和创新、供给和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有关。总之,一个有效的系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一个效率低下的体系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首先,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
1.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制度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没有制度就没有生产力及其发展(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的相应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这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发展关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1)示范学校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把各种增长因素作为自变量和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托马斯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万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本质上讲,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只是解释了长期经济增长与中短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努力使由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与产品总生产能力相匹配,并逐渐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学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总量和平均水平)和能力的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诺克斯的“贫困周期理论”;“投资不可分”产生的罗丹“大促进理论”;钱纳里等人的“发展模式”理论;以及“两个差距理论”和“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等理论。在这个学派中,已经隐含了制度的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所以有人甚至把刘易斯归为新体系。
(3)舞台学校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把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大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派性或起源
在这个学派中,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总结为七个),即:使用的工人数量和结构;工作时间;工人的教育水平;股本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给无效使用的劳动力比例;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模式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二战后几个西方国家的经验》中使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习惯被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计算出来,但是这些要素的潜在生产率转化为现实生产率的原因(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在计算了应该计算的因素后,仍然有“剩余”或“残值”,即所谓的“剩余溢出”。那么,这些“残值”应该属于哪一种因素呢?
库兹涅茨强调,现代经济增长中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对生产结构的高转化率有很大影响。它将导致创造新产品的高科技和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5)新增长理论学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入递增型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的“职业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博伊德的“动态财团资本增长模型”;阿文洋的“创新有限做中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和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入;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和开发;实施有利于新思想在全世界形成和传播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对市场的大扭曲。
(6)分工的演变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把产业结构或分工作为一个固定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进而构建一个分工演进模型来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少的时候,他们的生产力就低,所以他们负担不起交易成本,人们不得不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力得到提高,交易成本得以支付。因此,人们开始选择更高层次的分工和专业化。而这种专业化的学习会加快学习速度,让你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这种正反馈(良性循环)会让分工自发进化。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家对自己的产品了解很多,但作为买家,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启示一:促进劳动和贸易的分工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其重要。
启示二: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应该朝着促进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太高,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食物供应、资金投入、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五个因素连接成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需要实现主要经济增长要素的“零增长”,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理论”或“零增长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正是诺斯对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制度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很简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产权关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行被假定为完全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上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价格机制的简单运行,甚至连搜索信息达成交易的成本都不存在。在这种模型分析的逻辑下,协调组织和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其他“系统”和“组织”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说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不能解释海洋运输业生产率从1600大幅提高到1850而没有太大技术进步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进而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思指出:制度环境是用来决定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和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则是“一套规则,它们遵循要求并符合约束个人行为的道德行为准则。”换言之,制度不同于制度,它是一系列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制度框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既然这些规则不仅创造了引导和决定经济活动的激励制度,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就静态地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的增长率及其知识和技术出路。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步归类为经济增长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均衡到失衡再回到均衡的过程。当各种因素使得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就有可能建立新的制度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当前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再者,诺斯分析了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一致时,就达到了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 = MC。基于此,诺斯提出,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在新的机制(制度)下,使个人收益率等于或接近社会收益率。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不是“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经济增长依赖于清晰的产权。然而,在技术和现有组织的限制下,产权的创新、裁决和行使极其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提供产权保护和执行的低成本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持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思想理论
意识形态有三个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拯救机制,人们通过它了解自己的环境,减少“试错”的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通常与个体观察世界时对公平正义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有时会在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之间做出选择。比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发展出更适合自己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的制度框架,比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塑造力,确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计划,扩大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系统“纠正价格”努力的有效性是对经济发展的基本和长期贡献。第三,虽然技术创新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依赖于各种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部风险的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和需求方面来看,制度创新的需求产生于经济中低效率的增加、技术变革、市场特征以及为个人和群体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立法秩序;制度供给取决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和寻找可选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建立以立法秩序为中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产品的提供、规范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律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是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和高效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论和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将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运用现代产权理论解释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系统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对制度评价不高的经济学家广泛吸收和使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分析方法。一般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要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措、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改善等纯经济因素,更要关注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研究视野,研究对象也从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
4.应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在很多人眼里,制度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进一步量化制度因素。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呢?
(3)信息时代,获取信息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交易成本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影响越来越大,但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学派及其追随者,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诉奥斯特罗姆和D .菲尼,H .皮切特,王成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4]张玉嬿:《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路宪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越: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