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进出口贸易风险
1,外方只签个人。
在国际商务惯例中,外国企业没有在合同上加盖公司印章的习惯。个人往往代表企业签字,签字人一般是企业负责人或授权员工或代理人。但如果国内企业不审查签字代表的授权,发生纠纷后,一旦国外企业提出签字代表未获授权的抗辩,国内企业就容易陷入被动地位。
2.利用关联企业偷梁换柱。
比如合同抬头显示的签约方是实力雄厚的美国公司A,但实际盖章的是关联公司香港公司A,两家公司名称略有不同,但如果实际盖章或签字的公司是没有履约能力的离岸公司或皮包公司,对方就可以达到逃废债务的目的。
对策
国内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提高风险意识,正确识别和选择合同主体,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知识产权风险点
1.知识产权的区域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同一商标,在一国合法注册,在另一国可能因为被他人注册而构成侵权。比如中国的“同仁堂”、“大宝”等商标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被抢先注册,导致正品进入这些市场侵权。
2、品牌加工侵犯知识产权。
在OEM(代工)中,国内出口商为了获得订单,往往忽视审查委托方是否拥有商标权、专利权等合法知识产权,盲目生产,出口后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对策
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注意自我保护。一方面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另一方面要通过国际申请和海外注册,尽快获得销售过程中相应的知识产权,避免出现“李悝jy变成李鬼”的情况。生产前,出口企业应做好出口商品的知识产权调查,避免侵权。
如何防范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外贸代理处
三、商品质量的风险点
1,强制性标准不达标
比如国内某企业向国外出口布料,合同约定100%棉布。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外方发现棉花含量低于78%,要求退款。中国公司为违约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就是质量风险。
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等在质量、环保、卫生等方面都制定了很高的强制性标准。即使合同中没有规定这些标准,也会具有强制性,国内出口商不能以合同中没有约定为由进行抗辩。
对策
加强产品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进口国强制性标准应提前掌握,并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第四,仲裁风险点
1.仲裁协议不明确。
在国际贸易中,仲裁解决争端的方式虽然具有完全自主、程序简单、信息保密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实践中,存在合同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相关内容不明确,导致仲裁协议被认定无效的情况。
比如有的对仲裁机构不清楚,有的对仲裁事项不清楚,有的对仲裁裁决的效力和终局性不清楚。
2.海外仲裁费用昂贵。
有些国际贸易合同规定,争议应由海外仲裁机构仲裁,如在新加坡和瑞士。一旦发生纠纷,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国参加仲裁会产生高额费用。
对策
制定明确具体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一般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是提交仲裁的事项,三是选定的仲裁机构。此外,还可以增加仲裁地点、审理地点、仲裁适用法律、仲裁员国籍、普通或简易程序的适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