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国家富裕起来?
具体方式有多种:
减税惠民
国家进步了,人民退步了,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变成了财政收入,然后变成了各种基建项目。此举有利有弊。一个好处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快速提高GDP,促进钢筋混凝土等行业的发展。缺点是税收过高降低了企业的净利润,从而降低了员工的收入,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消费。
虽然投资可以刺激消费,但远不如消费拉动投资来得迅速。人们大量购买某种商品,商家为了增加销量,必然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大量商家投资的地区,政府必然会投资建设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
当然,不要过度。基础设施有其重要性。为什么东部发展好?因为早些年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公路铁路立交桥,这里货物运输时间短可以节约成本,而西部地区公共产品少,货物运输成本会高。就算现在投资西部不会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迟早是要做的,早做总比晚做好。有句话叫“节俭容易,节俭难”。现在收取高额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容易,如果将来提高税率,人们不会接受。
限制电商,增加实体经济规模
很多人习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总觉得电商减少了自己花的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社会中的每个人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同样,你生产的商品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你的收入也会更少。相比电商,实体经济需要在门店展示商品,导致租金、装修费、导购人员成本更多。商品的价值包括在商场购物的享受,包括直接考虑商品的体验,价格必然会上涨。国家会相应地发更多的钱,从业人员会增加(一个店员和一个导购每天卖出的商品数量比一个快递员每天发的邮件数量少很多,相当于很多人分担了一个人的劳动,但是每件商品的平均价值大大增加了,所以大家的收入不变),国民财富总量也增加了。
实际上,限制电商直接采取对电商企业增税的方式。加税后,电商的成本会很高,他们只能以更高的价格卖货,自然买家会更少。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放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其必要性。有些商品在家附近甚至整个城市都买不到,所以在电商平台上也买不到。
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经常有人说制造业是强国。这里说的制造业的核心不在产品制造,产品制造创造的价值很小(这是制造业对学历和技能要求低决定的)。制造业的关键核心在于产品研发。5G、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今天的价值不都在产品研发上吗?以前中国没有掌握很多核心技术的时候,经常被国外封杀,不管他们出价多少,我们都要付钱。
过去,中国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都生产一些服装、鞋帽、日用品、中低档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这些产品附加值较低,而发达国家侧重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高附加值商品,如大飞机、高档家电和电子产品、芯片、人工智能产品、品牌服装等。大家一定很清楚,中国曾经为了美国一架波音飞机出口了8亿件衬衫。这种商品不仅需要产品制造,还需要研发设计,需要足够数量的高知识、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当然,我们国家现在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进步,今非昔比。
我没有放弃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思。毕竟大部分人知识技能少,能保证就业。避免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
向第三产业过渡
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要想创造更多的财富,只能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目前我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依次小于10%和40%,超过50%改变产业结构。看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大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不足。我们要从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当然,我们没有放弃第二产业的意思。第二产业可以为那些没有高技能、高学历的庞大人群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产品创新,防止其他国家“封杀”中国的一些技术。保持相当规模的第二产业,可以避免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产业空心化。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十几年前开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都占到了各个年龄段的40%以上,而社会上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岗位却远远不到1%。产品制造和销售不需要大学生。真正需要大学生的行业是医疗、法律、金融、产品R&D和设计、工程规划和监控...
发达国家的经济有金融业、医疗业、保险业、教育业支撑,值得借鉴。同样,这个行业也需要高知人才,不仅仅是这些高端服务行业,还包括一些低端服务行业,比如养老业、旅游业、餐饮业、电影院、KTV、酒吧、桑拿、足疗按摩、拔罐艾灸等...经济进一步发展后,会进一步扩大。
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名气总是不如国际品牌。我们仍然需要深化我们的品牌战略。让国外一提到某个产品就想到中国的相关品牌。增加品牌效应,获得更多国际利益。
曾经由裕源工业在中国加工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仅仅贴上一个耐克的logo,就被打上了耐克的烙印。最终,耐克赚了很多钱。我们剥削劳动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结果我们只得到一个小头。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如果用豫园的品牌卖,也买不了多少钱。这件事不是坚定了中国企业家创造自主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决心吗?搞笑的是都是国产的,而且人家一贴上外国品牌的logo就觉得外国品牌的质量和舒适度真的很好,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
其实国内各大企业一直在这方面努力。近十年来,中国各大企业在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上的广告占全球最多,大家都想打入国际市场。
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农村农民为什么穷?小农经济注定永远创造不了多少财富。只有把农村土地承包给农业公司,搞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以前的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加速了城市化,增加了居民消费。农村土地承包给农业公司进行大规模全机械化。至于农民进城后的工作。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必然伴随着消费(相对于农村)的增加,餐饮、电器、衣服等各种娱乐支出,消费的增加也会增加社会的各种工作岗位,为城镇人口提供工作岗位。换句话说,增加的工作是为了满足增加的人口的各种消费活动。当然,这需要一步一步来。
中国农村人口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大比例的农村人口。2022年为491亿人,占总人口的34.77%。一些农村人不愿意改变思想,他们不愿意改变。指望国家把他们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农村人是不现实的。让农民进城的目的是让他们从事工商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不是把现有的社会财富补贴给农民。
保护知识产权
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盗版光盘和盗版书籍,认为这样可以省钱。互联网出现后,人们阅读的多是电子书,很少去实体书店买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大家都买正品,社会财富才会增加。诚然,在当时购买正版商品会花费更多,但随着更多正版光盘和书籍的销售,相应地会发行更多的货币(这不是通货膨胀,而是与社会总财富相匹配的货币量)。当真正的商品带来更多的财富时,那些R&D人员和创意人才将有兴趣开发和创造更多的产品和作品。财富不是被保存的,而是被创造的。
国家持股
普通人一般只有工资收入。与发达国家的人相比,他们的投资收益较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持有股票是必要的。让社会闲散资金充分进入股市,可以极大地刺激企业的发展,同时带来更多的额外财富。以前曾经有一句话叫“股市入市需谨慎,有风险”。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股票价格会常年保持增长。当然,同时也要避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激进的股权改革。
全民持股,通过30倍的市盈率,企业可以赚1元,同时社会可以赚30元。
培养全民消费习惯
这和上面的不同,是从思维上改变固有的习惯。相比西方人即使没钱借也要消费的疯狂消费习惯,东方人更倾向于储蓄。过去对经济的推动是建立在当时国内生产力低下的基础上的。那时候要提倡所有消费者都要疯掉,现实不允许他们消费太多。时代变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现在应该提倡消费,否定节约是美德的说法。让大家知道,消费是爱国,消费是促进社会发展,消费是为国家做贡献。
按照支出法,一个国家的GDP由消费和投资四个方面组成,政府购买净出口。目前国际消费力严重下滑,出口也无法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支出达到一定水平,然后就是浪费,而企业投资是由消费决定的。不消费某个企业,就不可能投资某个行业。因此,只有增加消费才是改善经济的唯一途径。
也有人认为取消公务员人数可以增强国家财富,取消后国家可以减税惠民。公务员确实是多余的,公务员年薪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不过,适当废除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如果今天三个公务员做的工作,将来留给一个人,那么他的权利相对更大。另外,没有限制,容易导致腐败,弊大于利。当初增加公务员人数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们互相监督。一件事要经过几个人的手,谁都不想耍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