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有多少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门类齐全,产品档次逐年提高,形成了相对配套的产业体系。南通是中国著名的老纺织基地,也是中国12纺织出口基地和10服装出口基地之一。纺织工业是南通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南通纺织业在满足人民服装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南通纺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应对当今日益激烈的纺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我国纺织工业,加快实现南通建设纺织强市的目标,是南通纺织工业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南通市纺织工业现状分析
(1)基本信息
我市纺织行业主要包括:棉纺织、毛纺、麻纺、丝纺、针织、服装、化纤、色织、印染、纺织机械、家纺行业。据2004年底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979家,平均从业人数:202079人。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纱线28.36万吨,坯布654.38+0.36亿米(其中:棉布:965.438+0.5亿米,混纺布:2.82亿米,纯化纤布:654.38+0.63亿米),印染布:654.38+0.65。生丝:5584.16吨;丝绸产品:5947.53万米,服装产量3.83亿件(套)。
2004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和纺织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叶公
总产值
叶公
附加价值
产品销售
利润和税收
总数
李润
总数
楚口
通话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
1603.36
409.08
1499.81
119.72
73.61
432.45
其中:编织
461.45
129.91
440.78
24.95
15.08
185.58
纺织业占该市工业的80%。
28.78
30.37
29.38
20.67
20.48
42.81
(2)主要特点
“十五”期间,我市纺织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大规模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
1,技术装备加快更新。
纵观过去的一个世纪,南通纺织工业历经艰辛,曾经创造了“母体工业”的辉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产规模从单一的纺纱织布发展到集棉纺、毛纺、麻纺、化纤、印染、色织、针织、服装、丝绸、纺机、家纺为一体的大型纺织。“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将在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把加快产业升级放在突出位置。棉纺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锭子更新,20%以上的纺纱设备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印染行业采用先进的成套设备,配备在线检测监控系统;服装行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适应性。
2.劣势企业基本退出。
部分纺织企业因设备陈旧、人员过剩、“包袱”沉重,连年亏损。近年来,通过实施企业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劣势企业基本退出。南通合成纤维厂、色织三厂等企业相继破产;江苏三友集团重组色织二厂,江苏盛达集团重组南通第二棉纺厂,江苏戴夫重组通州棉纺厂,企业脱困取得重大突破,整个行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3.龙头企业越来越强。
在几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逐渐强大。如棉纺行业的江苏盛达集团,资产22亿元,全国棉纺行业排名10,综合经济实力排名14;江苏三友集团、江苏帝奥集团均被列为中国服装行业100强、江苏服装行业10强。江苏联发集团2004年全国色织行业排名第三;海安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创建“鑫源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南通唯一。
4.产业集群层出不穷。
集群经济的发展是近年来南通纺织业的一个亮点。2002年,海门三星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纺织工业特色镇。2003年,通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川港镇被命名为“中国家纺刺绣特色小镇”;海门市、海安县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江苏省纺织工业基地县(市)”。海安县鲍莉镇被授予“编织特色名镇”。南通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地区,纺织原料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南通纺织企业的市场信誉、企业形象和技术支持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提升;再加上各级政府对纺织行业的重视和支持,既是传统又是支柱的南通纺织,在地理和人文上都有比较优势。
二、纺织工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我市两个率先崛起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用高新技术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产品档次、争创名牌为导向,提高纺织服装的市场占有率;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提高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转变。
(B)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2010年达到313亿元;
-“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 2065.438+00年达到6543.8+0358亿元;
-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在十一五期间达到20%,2065,438+00年达到65,438+0,365,438+0.6亿元;
利税总额在十一五期间的年增长率达到15%,2010年达到93亿元。
(3)科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500亿元实施200个纺织行业“新、扩、改”重点项目;“十一五”末,60%的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高新技术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新纤维利用率达到20%,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棉纺织业人均年增加值达到6万元;印染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项目。
(4)调整方向
棉纺织:根据市场情况,围绕服装面料开发,推进前后产业链有机结合,重点改造纺织设备1万锭,改进织机增加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新技术装备比例,使“十一五”末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无棉卷比(清梳联)。无结纱率(自动络筒)比例达到80%,织机无梭率达到60%,万锭用工人数达到80人左右,百台用工人数达到120人左右。在更新设备中减少劳动力,在提高效率中增加经济效益。根据企业需求,鼓励采用紧密纺、喷气纺、涡流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大力开发多种不同混纺比的混纺交织和提花面料。
印染:在引进必要的印染工艺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大全市老印染企业的设备更新力度,大力推广计算机在线监控和印花图案设计的应用,重点开发天然纤维面料的抗皱、防缩、抗菌等关键技术。 研究多纤维复合交织染整技术和高档化纤仿真面料染整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抗静电、阻燃、环保的绿色出口产品和面料进口替代品。
服装:服装的生产和销售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争取申请ISO9000和ISO14000和SA8000认证,鼓励大型企业扩大高档出口服装生产,积极运用服装CAD/CAM,在提高服装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同时开发适合各类消费者的服装,使服装生产满足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将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提高到60%,努力拓展我市服装各种辅料的产销空间。
针织:大力提高新型圆机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纤维在针织品生产中的应用,逐步实现针织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和时尚性,开发保健型高档针织内衣和外衣,大幅提高针织单体服装出口产品附加值。
化纤: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现有优势企业的改扩建,扩大新型合成纤维生产,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努力开发市场急需的高仿真、超细、复合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纤维,形成从原料到拉丝、纺织后加工的纵向一体化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快工业用布和装饰布的生产建设,引导和推动新一代多功能高科技化纤的研发和生产,以促进全市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
丝绸:以开发高档出口丝绸面料为龙头,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以丝绸为主体的新型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丝绸产品和新型混纺产品,提高防缩抗皱整理水平,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高雅、舒适、华丽的特点,开发具有抗菌、防霉、除臭功能的* * *混纺丝绸新品种,全面提高丝绸面料的档次和附加值。
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拓展和完善家纺市场、R&D和生产基地,开发生产具有南通文化底蕴的高档系列家纺产品,支持R&D和贸易平台建设,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家居环境建筑用纺织品的旺盛需求。大力发展建筑、工业海关、防护、医疗、汽车内饰用产业用布,使之成为南通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毛麻纺织:加快工艺装备整体改造,实现毛纺设备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以深加工为重点,提高毛织物整体水平,开发精纺面料和后整理高档毛织物,开发轻薄高档产品,扩大出口比重。优化现有大麻纺织品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大麻织物改性和染整技术,解决大麻纱线的条干、色牢度和亮度,提高穿着舒适性,拓展大麻产品在服装、家纺等领域的应用。
纺织机械设备:根据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和装备升级的需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鼓励开发新型纺纱设备,发展技术成熟可靠的无梭织机制造,大力发展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要求的印染机械,培育纺织装备本土名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