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项目实施计划
温室项目1实施方案一,项目简介
日光温室的加热保温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设施农业的重要生产技术环节,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保障。日光温室的生产与室内温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冬季室外温度在-10℃以下,室内温度在7℃以下时,很难生产茄果类、瓜类等温室蔬菜。目前日光温室的采暖保温技术主要是燃煤、燃煤、燃气锅炉,运行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北纬35°左右地区冬季取暖能耗约占我国建成温室总造价的30%-40%。北纬40°左右的区域占总成本的40%-50%;北纬43°以上地区约占总成本的60%-70%。可见,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已经成为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成本。为了降低温室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必要在温室运行中引进和开发新的加热保温设备,以促进农作物的高产丰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本项目针对我省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室内温度已成为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燃煤锅炉热水、电、辐射供暖方式存在耗电量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因素仍然是制约温室加热设备普及的主要原因。我中心自主研发的日光温室生物质采暖热风炉,以大量农村秸秆为原料,采用自有专利技术,既能节约燃料,又能实现均匀加热,热量利用率高。
无粉尘污染,绿色环保。具有安装面积小、一次性投资少、风力充足、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温室种植成本,符合高效、优质、生态生产的要求。
推广演示内容
1.针对我国北方传统设施农业种植养殖冬季使用化石燃料取暖保温造成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光温室取暖增产关键设备进行了推广示范,引领我省设施农业冬季高效低成本运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该项目以太原市阳曲县倪屯镇为推广示范核心区,以太原市周边蔬菜种植区为项目辐射区和带动区,带动我市周边地区设施蔬菜种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3.项目的实施模式是通过设备补贴鼓励农民安装示范,提高自身效益。
3.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实施按照进度和时间安排进行,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达到预期目标效果。具体内容包括:
(1)2065438+2004年3-5月,完成项目推广测试设备和材料的采购。②完成2014年5-7月第一批6台供热设备的生产任务。
③2065438+2004年7-9月,在我省榆次、阳曲两县选择3个示范培训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选择一个示范村,选择示范户,达成示范协议。④2065438+2004+065438+10月9-6月为每个演示者安装一台热风炉,提供技术跟踪服务,整理相关资料,准备验收。
⑤2014 12-2015 2月开展宣传培训;为项目验收做准备。
省财政补助8万资金用于购置设备:
(1)、日光温室生物质供热热风炉6台套,设备购置及样机生产补贴2.5万元。
(2)、推广示范基地建设补助654.38+0.00万元。
③样机安装调试费用2万元。
④项目推广培训费用2万元。
⑤.准备验收资料5000元。
4.项目实施后的运行
项目实施后,日光温室生物质供热关键设备(热风炉)的推广,不仅解决了我省冬季气温低造成的作物生长缓慢、不挂果、果形差等问题,还解决了冬季日光温室供热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太阳能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冬季种植温室蔬菜的积极性。
5.项目实施后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日光温室生物质供热热风炉试验示范项目,解决了我省日光温室供热难、贵的问题,提高了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黄瓜种植为例,如果每栋温室每年增产20%,每栋日光温室可增产1-2000公斤,为用户增收1-2万元。
(2)生态效益
日光温室生物质加热热风炉试验示范,为农村废弃秸秆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创造了新的技术平台,可增加农民秸秆亩产量,利用我省废弃秸秆,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循环利用,杜绝秸秆随意焚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项目实施后,社会效益:
本发明操作简单,加热速度快,保温性能好,可按需开启。它可以把农民从烧水取暖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生产,增加收入。
日光温室生物质供热热风炉的试验示范,必将激发农民建设日光温室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钢铁、建材、塑料建筑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个日光温室可以创造7个就业岗位。如果我省每年建设5000座日光温室,可为社会提供15860个就业岗位。这必将对实现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温室项目21的实施计划。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对丰富农产品供给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家乡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原因是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势农产品缺乏集约化经营,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为此,着眼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摆在乡镇委员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红河县浪堤乡大棚蔬菜种植就是利用历史悠久、群众积极性高、种植技术娴熟、市场反应好的优势,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以弥补某一季节对部分蔬菜的消费需求,从而获得供不应求的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可行性和必要性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省、地、县绿色经济建设。
以省、强州、强县的指导精神和全州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围绕“建设基地、发展特色、发展产业、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创新开发生物资源,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优的新兴产业。
(2)项目实施原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支持与农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突破、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专款专用和实行报账制管理的原则。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区于2009年建设了5个蔬菜生产大棚进行试验。经过一年的种植,每亩产值1万元以上,还可以生产冬季不能生产的茄果类蔬菜。通过大棚蔬菜的试生产示范,周边菜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向乡委、政府争取大棚建设补贴,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实现蔬菜供需平衡,解决菜篮子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食品消费结构无污染
蔬菜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蔬菜不能自给的朗地乡,建大棚生产蔬菜是解决菜篮子问题的途径之一。
3.开放商品市场,发展区域经济。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食物。如果浪堤乡大棚蔬菜种植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生产的蔬菜不仅可以满足浪堤乡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将部分蔬菜投放到郁可唯、杨洁、车古、玉马、三村、车车等地的市场,不仅可以繁荣市场,还可以增加菜农的经济收入。
4.从饲养方面来说,蔬菜老叶是猪、鸡最好的青饲料。因此,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对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猪鸡粪是优质的农家肥,是生产无公害蔬菜不可缺少的优质肥料。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温室蔬菜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大棚蔬菜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的调整,可以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也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奠定了基础。
(2)温室蔬菜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一季生产。
从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到四季增收的跨越,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向精细集约的转变,随着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可以加快规模化经营的步伐,增强家乡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3)温室蔬菜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大棚蔬菜对品种、种植、管理的技术要求很高。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对周边村庄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项目建设条件、内容和规模
(一)项目建设条件
1.土壤条件: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为水稻土和黄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有500亩蔬菜种植区,PH值在4.5-5.5之间,属于正在开发的土地资源。
2.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农业条件优越。海拔1827米,年平均气温14.2℃,65438+10月最冷只有7.8℃;7月最热达到23.5℃。年平均降雨量1164 mm,5月-10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
80%,森林覆盖率43%,相对湿度65%以上。项目实施区域有利于一年以上的作物成熟。
3.水利条件:项目区水利资源丰富,可充分保证项目用水。
4.交通条件:郎地村委会位于集镇中心,红河县中北部,属于玉北路交通主干道中段。到达县城仅需1小时,到车古、杨洁40分钟,到于乐、加曲1.5小时,交通便利,为大棚蔬菜的生产、经营、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5.剩余劳动力作为保证:项目建设区(浪堤村委会)共有1166户4885人,其中劳动力2620人。项目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保证了温室蔬菜示范基地的顺利建设。
6.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和热情:我乡农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产品深受市场欢迎。2009年,他们进行了温室蔬菜种植实验,取得了成功。近年来,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和农民亲眼看到大棚蔬菜的高产,当地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的愿望和要求十分迫切,积极性高,容易调动其发展投入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