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畜牧业是什么形态?

中国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如下:

21世纪,中国畜牧业将继续保持大发展势头,并将产生以下重大变化。

一是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并最终超过种植业,畜牧业将从支柱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的直接食物消费量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21世纪,国内畜产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将会大大增加。

二是在畜禽结构中,生猪比重继续下降,牛、羊、禽比重继续上升。众所周知,猪有两个缺陷,一是消耗的粮食多;第二,吃太多猪肉对人的身体不好。21世纪,猪的比例将下降到50%以下,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将有较大发展。目前我国牛奶产量近800万吨,低于白酒12万吨的产量,非常不正常。日本的食物结构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食物以水产品、牛奶和奶制品为主。印度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00公斤,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奶牛的大量消费。在调整我国畜禽结构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草地畜牧业。

第三,畜产品加工业将有很大发展。21世纪,中国畜牧业将改变原料生产结构,从原料的初级产品转向加工后的最终产品。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将形成以下四个系列:一是食品工业,是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二是纤维工业,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会上升到主导地位,羊毛、羊绒、皮、羽毛等加工品的原料都是畜产品;三是医药行业,即以畜产品副产品(主要是血液、骨骼、内脏等)为原料的生物药品。)为原料;第四,化肥工业,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建立,畜产品加工业和为畜牧业服务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科技兴牧将成为当务之急。

依靠科技进步,把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畜牧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型,从原料型转变为加工生产型,从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是21世纪提高畜牧业竞争力最迫切的任务。胚胎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科技进步应覆盖畜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二是提高畜产品加工率;三是提高畜禽屠宰率;四是提高饲料报酬率;第五,提高垃圾处理率;六是降低畜禽死亡率。

第五,畜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将是21世纪世界的主题,也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后,环境和安全问题成为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特别是要把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批发市场、进出口搞好,加强口岸检疫,把全国搞好。

第六,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1世纪畜牧业发展将出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的新格局,各地将形成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畜牧业产品生产链。如何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与农户形成同一个利益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户通过自己的合作组织与公司形成同一个利益体,既能解决为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的问题(包括饲料供应、畜禽养殖、防疫、产品收购等,),还要保证公司得到可靠的原材料;还能为农民承担自然和市场风险,让农民免除后顾之忧;还可以通过加工和流通的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可以得到这三个收益,这是最有生命力的。河南省淇县是个农业小县,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70%,主要靠两个公司带动发展农户。

在西方国家,既有公司和农民的合作形式,也有农民的合作形式,两者相互竞争。农民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服务。由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造。

第七,发展新产业,建立新学科。中国畜牧业的发展除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理资源、气候资源和动物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形成独特的畜牧业,创造著名的品牌,并注意保护其知识产权。因此,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畜牧业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水产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