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新导向的教育,从小就以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理念的教育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对社会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动力是“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园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八大报告对学校教育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要求,新一轮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应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树立创新意识,紧扣教育育人使命,发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1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核心概念的科学解读
从哲学角度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分析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发展”的纲领性理念。科学理解十八大报告中"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论内涵,不仅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各项社会改革创新实践的前提,对学校体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思想的时代背景
“创新”及其相关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多达55次。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定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具体方式是“创新”本身。“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党和国家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任务及其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即要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报告指出,经过党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国际权威的“欧洲创新记分卡”EIS①系列年度报告,从创新驱动力、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知识产权五个方面进行数据标准化计算,得出领先国家(综合创新指数达到或超过0.5)、一般国家(综合创新指数范围为0.35 ~ 0.50,平均水平为0.42)和“追赶国家”(综合按照EIS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中国的综合创新指数,约为0.3。“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各项评价指标基本都呈上升趋势”,根据创新记分卡的分类,可以判断我国仍是追赶型国家[1]。根据GIS指数的排名,在四个不同创新水平的国家中,中国属于创新指数最低的类别。中国创新指数为0.127,排名第35位。与国际标准和我国提出的目标相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国要想提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实力,实现综合国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度转型,就必须提升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可以说“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权宜之计。从深层次看,这是由特定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决定的”[3]。因此,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紧迫任务,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阶段性目标,从社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在理论上赋予了“创新”战略地位。
1.2对十八大报告中“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的理解
“创新”、“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价值关系。从概念上讲,这种关系已经被价值逻辑所转化,十八大报告中表述为:“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认识到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和“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的具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创新型人才”其实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动力,也就是人的因素的积累。归根结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4],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既表达了党对国家发展形势和任务(社会现代化)的宏观把握,又深切关怀人的现代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但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人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在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关于“发展中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认识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融为一体的,即要突破“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十八大报告重视教育,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校教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也强化了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1.3学校体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不言而喻的正当性,因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5]。学校体育也在“育人”的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正当性:在“育人”的框架内,“体育、德育、智育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既是学校教育活动,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构成要素。因此,体育是一种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6]。换句话说,在制度化的学校里,“体育”就是“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任务和基本目的。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提出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度化的学校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突出了实践的联系。1)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但不是“偏科人才”),他们的“创造/创新”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基础上的个性化素质,所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重要特征;2)由于1)的限制,学校体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主观创新能力和自觉创新意识)、道德和内心信念(创新信念和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是“创新型人才”,学校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脱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框架。
2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中的价值
制度化学校体育的本意是“体育”,是围绕“育人”的教育实践。在整个制度化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简单地指出了“运动”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运动者承载知识之车,道德之屋”;“体育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我们是强者,然后知识和道德的学习是勇敢而深远的。”[7]67但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一种超越专门体育活动的“大教育”。因此,学校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局限于“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创造性发展”,并有助于整个学校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从而使学校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2.1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物质基础。
“体育”一词主要来源于英语“物理教育”的日语翻译,意思是“物理教育”。所以,作为一门“体育课”,体育课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体质”,这是一种天然的常识,也是鉴定其存在价值的第一常识。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以人类的“物质组织”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为基础:“人类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活生生的个人的存在”和“第一个被证实的事实是这些个人的物质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8]。毛泽东也深刻地指出:“人和动物都还在运动”,“人和理性的动物也都在正当地运动”,“运动的属于人,有规则的,就叫运动。”[7]69既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又说明了人的心理倾向是“动态的”,符合人超越其动物性/肉体性的社会属性,而学校体育是直接符合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发展的“自然事实”。
在“育人”的价值框架中,培养、激活和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为人的正常发展提供完整的生理前提,自然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延伸,学校体育首先应该以“体育”为基础,体育构成了促进人发展的生理条件,奠定了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哪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忽视或伤害人的身心,都不是人道的、人文的教育,体育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体价值。第一,在教育活动层面,“体教”是“心教”不可或缺的条件。它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相配合,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体育之道与德育、智育相配套,而德智体皆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体...一旦肉体不存在了,道德和智力也会随之而来。”[7]67-68其次,在教育目的层面,培养“体质”的根本在于完成教育和培养人的总目标。这些在学校体育领域的目标是:1)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2)传播体育理念文化,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习惯和进取精神;3)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内容,但它实际上在整个育人实践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普遍意义。就“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质是创新人才从事生产、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前提条件,体育客观上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身体条件;其次,体育教育不仅培养身体技能和身心素质,还培育人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和超越精神,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积极的心理环境;再次,在整个育人实践中,强化学校体育的功能有利于调节各种活动,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的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方面都是针对整个通识教育阶段的,在专业体育院校中强调“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恰当的。毋庸置疑,关注“体育”是必要的,但需要警惕为了服从竞赛等功利目的而将人的身体素质职业化、功能化。2.2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