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评价书作业
1.填空题(65438+每道小题0分,***20分。)
康熙6年7月12日(1667年8月30日)1,康熙批准了《关于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吏治改革的意见》,由吏部汇总,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其中,江南省正式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左使改为安徽使,使安徽省三分声。因此,在康熙六年(65433年)
2.安徽省的设立大体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划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政治使节分而治之;康熙四年(1665),左右外交使团调整,为江苏、安徽两省分省奠定基础,确定边界;康熙六年七月,嘉荫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省会正式定在安庆。因此,一般认为公元1667年8月30日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省淮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相继解放。初步设立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三个行政公署,下设分区,再设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三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的解放和政府的普遍建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小。行政公署辖直辖市、地区、县及所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两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组成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合肥。
4.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历史形成的,被人们感知和认可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在安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并同构为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连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7.道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春秋末期老子初步确立了道家思想,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老子》有五千多字,所以也叫五千字。后来被道家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也被奉为始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倡导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倡导民主,反对专制和独裁;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0分。)
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淮河沿岸和淮北地区组成的区域文化带。由于淮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流。淮河文化作为在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道德经》:道德经也叫《老子》。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老子》有五千多字,所以也叫五千字。后来被道家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也被奉为始祖。它的基本范畴是“道”和“德”,“道”是最基本的一个。
新安理学: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的理学体系被后人称为“斋藤优子”。朱弟子众多,遍布闽南各地。他们尊重朱,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朱在徽州的弟子以其人传著称,在发明和诠释朱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明初达到顶峰。新安理学一贯的理论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群体和鲜明的学派特色,对12世纪以后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1915-1923)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旨在打破封建主义的枷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和民族思想解放。“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在倡导新文化,颠覆旧文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20分。)
1.安徽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在安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安徽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成为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泛指由淮河和淮北地区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流。淮河文化作为在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指皖江地区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一般接近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绩溪县除外)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圈的基本特征(1)古代安徽文化历史悠久(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征(4)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所属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江西省)等地各种独特而典型的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最成熟、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的主要特点是(1)内涵丰富、丰富、灿烂、典型;(2)徽州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文化。
2.老子哲学中的“道”有哪些内涵?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是真实的,道是一个东西,但又是一个无缝的东西。“有其事”、“有其精”,虽然他们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道是万物之本。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源于“道”。“道生一,命生二,命生三,命生三。”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不仅仅是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更是指道成为万物统一的原则。以这样的状态和原理,分天地,通过阴阳变化产生和谐,阴阳和谐融合产生万物。
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万物的盛衰都是由道主导的。道作为一种规律,虽然不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掌握,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这就是“道无为而无不为”。
3.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于个体生存的困境并试图摆脱困境,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受到自己身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为”和“有己”。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依赖一切条件和一切限制,可以在无限天地之间自由活动,也就是“无所不能”。同样,你也要摆脱自己的身心限制和束缚,达到“无我”。庄子的人生短叹,包含着对世俗人生和生命的积极肯定,强烈希望摆脱这种人生的根本困境。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没有等待、疲劳和痛苦,他最基本的人生实践是个人修养。庄子认为,淡泊的精神修养是形成平和宁静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一个对欲望漠不关心的人,就能在社会生活中与世界竞争,摆脱形式和功利的束缚。与庄子的人生理想相对应,他的人生实践一方面表现了他的精神修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态度——超越、隐逸、从众。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毁灭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和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摆脱怜悯世人苦难和罪恶的精神压力成为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取老子的“道”与“无为”,强调个体生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他只能做精神上的无为和自由,在宁静的精神世界里,幻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4.朱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大师?
朱作为程洱的直系弟子,继承了程颢、程颐的天道论,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论和张载的气论。朱将这三种学说结合起来,整合了北宋理学的理论,建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成为理学大师。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包括气论、心性论、认识事物论、知行合一论。
四、调查分析(每小题20分,***40分。)
1.如何在当今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
第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安徽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安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通过历代文化的选择和组合,得到了深刻的沉淀和积累。在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安徽文化史上,不仅涌现出老子、庄子、桓谭、朱、戴震等伟大思想家,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等伟大政治家,还涌现出嵇康、梅、、、吴等“三曹”大作家。他们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成果构成了安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就像丰富的矿藏。只有深入挖掘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
第二,继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之风,安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安徽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精神,徽商中的重信重德的儒商精神,对促进安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发展。但是,安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重人文轻科学、重名利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道家文化中的出世消极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和消除。
第三,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
学习外国文化是每一种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更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繁荣和进步。安徽文化有学习、吸收和发展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和朱的理学都是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不能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实现。要借助开放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和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
第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安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三大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不同内涵,安徽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合力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形象。文化是表面现象,隐藏在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才是文化的实质内涵。对于地处内陆、包容三大地域文化的安徽来说,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意识到这一点,安徽的决策者和领导人曾提出以奋斗、进取、自强、团结、开放、奉献的精神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黄山松精神”。以黄山松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地域和历史的鲜明性和特色,也可以彰显其壮美和豪气,对树立安徽整体文化形象,增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作用,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的文化性和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一种文化可以在各个层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现代区域经济与现代区域文化的相互渗透,呈现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提出了“文化强省”和“文化兴市”的口号。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激活和带动经济发展。比如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展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比如淮南的中国豆腐文化节、铜陵的青铜文化节,起到了很好的“为文化搭建舞台,为经济唱戏”的作用。此外,本土企业要有意识地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样文化为经济服务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发展了特色文化。
不及物动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安徽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宣传不够,或者开发利用不够,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它们在全国的普及还没有真正起步,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安徽文化产业化发展还比较落后,离文化强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演好徽、唱好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为安徽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因此,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我省文化资源的精华,加快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优秀的地域文化品牌,将我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我省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实地参观考察一些古迹、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结合实际谈谈安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安徽文化有延续性。
所谓延续,是指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安徽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在秦汉大一统的文化形势下,安徽文化不断发展,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突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文化与安徽山越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并没有中断。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在第三次南北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发展到一个精致成熟的阶段,新安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明清时期,安徽文化在前期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繁荣鼎盛的时期,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名人,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标志着安徽文化的鼎盛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就,对全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安徽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新旧交替时代特征。一方面传统的血脉还在延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因素开始出现,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杰出人士,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等。纵观安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安徽的文化发展是环环相扣、阶段相连的,从而形成了一条不间断的文化链条。
第二,安徽文化兼容。
一方面,安徽文化的兼容性体现为安徽文化对南北文化的兼容吸收。比如老庄道家,体现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楚辞文化的双重影响。另一方面,安徽学者注重吸收其他学派学者的成果。比如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它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集儒、墨、明、法之长。朱是新安理学的创始人。作为理学大师,他严谨完整的理学体系是在融合北宋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的儒学思想以及道家、佛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安徽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安徽历史上许多学者的学术成就上,他们不仅专业,而且精通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方以智不仅是哲学家,而且通晓天文、音乐、法律、书画、文字、琴剑等。他的一点物理知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再比如,安徽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也精通多种知识。他既是哲学家,又是考证学家。他精通训诂学、算术、天文、地理、制度、人名、音律,可见其知识面之广。
第三,安徽文化发展多元。
淮河和长江流经安徽北部和东南部,自然将安徽分为北部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部分。沿淮及以北地区为平原旱作农业区,长期受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包含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江淮是我国旱地农业区和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在经济结构上与淮北地区有较大差异,而且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南北文化碰撞交融的主要地带,因此文化面貌兼具南北特色。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是典型的稻田农业区,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其文化特征也包含了更多的南方文化因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安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在这种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安徽文化长期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富有个性特色的三种相对成熟的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
第四,安徽文化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安徽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春秋战国时期,安徽文化在淮河流域初具规模,但在随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安徽文化几起几落,几乎处于波浪式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安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隋唐五代近四百年间,安徽虽有不少杰出的人才和成就,但与前代及周边地区相比,却相对冷清。直到北宋建立,安徽文化才开始一扫隋唐时期的落寞与荒芜。宋代,尽管战火不断,但由于北方中原文化的南向交流,安徽在学术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公元1275年,安徽全境落入元军手中。此后100年间,安徽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直到明代中期,安徽文化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桐城派和徽州文化全面繁荣。安徽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安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安徽文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上,在时间和地域上从淮河流域向皖南逐渐倾斜和发展。从春秋战国到西晋灭亡,安徽文化的发展主要局限在淮河流域,这一时期几乎所有有成就的安徽文人都出生或生活在这些地区。东晋南渡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的南迁,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南移到长江流域,安徽的文化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战争的破坏,安徽文化的中心地位开始丧失。这时,长江沿岸地区开始进入文化和学术舞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如、杜荀鹤、和李。金元时期,淮河地区在金元统治下沦陷超过1.4年,淮河地区的文化再次遭到破坏。此时,由于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上地域远离战乱,文化突飞猛进,尤其是徽州异军突起,确立了其在安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明中叶以后,皖江、徽州人才辈出,以桐城派为代表的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巍然屹立,安徽文化迎来了辉煌的巅峰。所以我们可以说淮河文化是中古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是封建社会晚期的文化。
第五,徽派文化开拓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春秋时期,管仲协助齐桓公进行改革。他的报国、商贾、发展经济等思想和实践,为山东齐文化重视经济奠定了基础。老子和庄子创立了道教,而作为道教代表作的《淮南子》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核心,融合了法家的进步史观、儒家的仁政学说和阴阳阴阳学说,构建了一套黄老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国理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是以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这是创新的典范。“三曹”也是变革创新的典型。在曹操父子的努力下,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时代。朱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徽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的合理成分,克服了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足,构建了内容深刻、结构精巧的新儒学体系。朱与理学之间兼容并包、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迁。除了思想文化上的创新,安徽人还在其他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徽派建筑、芜湖铁画、文房四宝、徽剧等,这些都体现了安徽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正是因为创新,安徽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使得安徽文化不断发展,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