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的个人轶事
2003年,陈智林光荣当选为四川文艺界唯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不仅关心川剧,还关心四川文艺界的发展,关注四川文艺家的生活和创作。每年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陈智林都会准备一份为四川文艺工作者代言的提案,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川剧传统表演绝技“变脸”的知识产权;改善老文艺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充分挖掘他们的文化资源,为培养新人再作贡献。作为全国人大(NPC)代表,陈智林深感业余川剧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常常忍不住放下NPC代表的“架子”,加入他们的行列,献上一曲。有一次,陈智林听一位老小生谈活动经费短缺,他当场表态。后来他确实做了必要的资助,在川剧《耍朋友》中作为美谈流传开来。
同时,陈智林十分关心市县两级川剧团的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乐山市大佛周围川剧团原是著名的川剧表演团体,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结合旅游文化打造的大佛海通因缺少主角而搁浅,急需在四川寻找或专门聘请海通和尚的扮演者。“山是佛,佛是山。”唐代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出土的乐山凌云寺崖上弥勒佛,享誉海内外,其形象反映出该佛所出土的川剧剧本不容忽视。为了推动川剧的蓬勃发展,陈智林大胆打破多年来传统的院团界限,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乐山川剧团创作优秀剧目。本来乐山川剧团对陈智林早有兴趣,但担心请不动这座“大佛”;陈智林主动请缨,慷慨承诺,自然使他成为海通的不二人选。他又一次脱光了黑发廊,穿着袈裟,戴着佛珠,甚至还模仿盲人的声音,扮演海通和尚养佛财,“剜眼”的角色。这部剧已经搬上川剧舞台,在成都试演取得了极强的剧场效果。乐山大佛的雄伟和海通和尚的精神,展现了巴蜀文化和大唐文化交融的结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把四川建设成文化大省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