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邮编
上海理工大学是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上海市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学校脉络可以追溯到1906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创办的德国医学院。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信会在上海浦江之畔创办沪江大学。65438年至0928年,刘占恩担任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全面融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院系调整为华东各大高校,沪江大学校址成立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59)、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东华理工大学(1994-6594)。1907德国博士宝龙开了德国医学院,1912加了工科。1922年,中法两国政府在德国医学工程学校的原址上联合举办了中法国立技术学院。抗战胜利后,与从重庆迁至上海的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83—1996)。1996,东华理工大学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65438年至0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学院(上海卫生医学院成立于2015)和上海出版印刷学院划归上海科技大学管理。百年沧桑,雄伟的大学代代相传,弦歌不绝。培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有志之士,培育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领军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信、勤、爱、思、学、争”的校训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管理者守正、创新、奋进。学校占地近1000亩。现有17个学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人,研究生9000人。现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省部级人才189人,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等行业的骨干高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方面有较深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的学科布局不断优化。有6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类别。拥有19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51个省部级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是ESI全球排名前1%的专业。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和上海的战略需求,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康复工程三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五个管理科学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持续支持各配套学科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发扬依托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传统,培养“工程化、创新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继续贯彻“衔接产业、转型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强调“跨学科、创新型、行业型”。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创新创业典型体验高校。我校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拥有近千名留学生。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办了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两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外交学院成立上海外交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 * *成立了“医学工程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学工程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组建“上海机械工业技术研究所”、“上海机械工业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华为、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第八核电站等展开全方位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商科技创新街区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落实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引领产业和科技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其他信息: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上海市高校、重点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沪港高校联盟和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型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机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