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法律基础知识

政治和法律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政法基础知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政法基础知识。让我们看一看。

政法基础知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依据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来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首先是讲法律。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

二是讲证据。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应该以证据为基础。

三是讲程序。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四是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则和精神。

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一,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第二,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构成了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

第三,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通过训练、培养和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而获得的。

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侵犯。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和内在说服。

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第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学习本章,应从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等方面入手。在复习这一部分时,要特别注意从宏观层面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以前这一章的考点比较多,有选择题,也有分析题,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

政法基础知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一、宪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1.宪法的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是最高的。

第三,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其他法律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二,中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它有以下优点:第一,它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二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确保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第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我国* *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基本经济制度。

三。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又称宪法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个人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社会和经济权利;文化和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2.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又称宪法义务,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必须遵守和做到的根本责任。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第四,中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而设立的国家机关的总和。中国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

(1)人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

(4)中央军委。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政法基础知识:中国实体法制度一、民商事法律制度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第四,诚信原则;第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每个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平等的,始于出生,止于死亡)

18周岁以上精神正常的成年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民事行为制度

4.民权制度

我国民法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和人身权。

5.民事责任制度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复、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一般时效期限为2年,短期时效期限为1年。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如果自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超过20年,法律将不予保护。

7.合同法律制度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9.商业法律制度

第二,行政法制

1.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或行政法治原则,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2.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3.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对抗行政相对人并能产生一定法律效力的行为。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具体为标准,行政行为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责任

主要包括: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

5.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