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能主导世界贸易?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是商业革命后期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的产物。欧洲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主要是禁止本国金银出口,鼓励外国金银进口;到了后期,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重商主义不再追求金银的绝对流入,而是在国际贸易中争取顺差地位。
德国人Friedrich F . Llist(1789-1846)是第一个系统提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一生都过着流亡生活。他因组织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而受到迫害,曾因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而被判入狱。搬到美国后,他因为矿山关闭而破产。他拒绝了俄罗斯政府聘请他担任重要职务的邀请,并因健康原因错过了担任《莱茵报》总编辑的机会。李斯特无力养活妻子和孩子,在57岁时开枪自杀。
为了追求德国经济的统一和强大,李斯特多次抨击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极力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保护性关税制度。他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把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农业阶段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农产品的自由出口和外国工业品的自由进口,以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培育工业化的基础。处于农产工业阶段的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工业,但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和外国产品竞争的地步。因此,有必要实施保护性关税制度,以保护他们免受外国产品的影响。但是,在农业、工业和商业阶段的国家,由于国内工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不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贸易的最大利益,刺激国内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显然,无论是重商主义的全面贸易保护思想,李斯特的阶段性保护主义思想,还是后来的保护本土“幼稚”7产业的思想,都会引发贸易战。假设世界由A和B组成:(1)A和B都信奉重商主义,都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金银流入或贸易顺差。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国际贸易?(2)A国处于农产工业阶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B国处于农工商阶段,实行自由贸易,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国际贸易。(3)A国想出口布料,而B国认为布料是自己“幼稚”的产业,需要保护,所以不会有国际贸易。
毫无疑问,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国际贸易消失,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因此,各国都在寻求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平衡:一方面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另一方面又暗地里实施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优势产业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压制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保护自己的劣势产业;一方面,当它处于贸易劣势地位时,它毫不犹豫地采取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当它处于贸易优势地位时,它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打开大门”......总之,虽然全世界都在歌颂自由贸易,但没有人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各国都在开放和保护之间寻求利益平衡。
那些歌颂自由贸易的家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驱。
英国是最早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禁止进口金属制品、皮革制品和许多其他工业产品。1688“光荣革命”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高达1812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印花棉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关税。到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出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出的一半,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这才使英国逐渐取消了自己的关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便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市场。
法国也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元老”之一。17世纪以来,法国实行重商主义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直到18年底“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政府,1815后的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则都是保护关税。这一政策一直坚持到19世纪中叶,逐渐使法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一度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富国。
美国是后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个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家。美国独立后不久,1789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181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明确的保护性关税法案,对进口棉花、羊毛制品和部分铁制品征税30% ~ 40%。从65438年到80年代初,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已占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36%。在这样的高速工业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在实施高保护关税。特别是1890的《麦金利关税法》将美国的整体关税税率从38%提高到49.5%,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放弃了保护性关税政策,逐渐转向自由贸易。当然,美西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利用全球市场,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积累巨额财富。甲午战争后,美国也是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主要“自由贸易”代表之一。美国在20世纪取得世界生产和贸易的领先地位,成为自由贸易的领头羊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21世纪,面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商品冲击,尤其是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造成国内经济衰退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尤为明显。2008年大选后,美国新政府很可能会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
德国的贸易政策一度在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之间摇摆不定。德国关税同盟在19世纪上半叶采取的温和保护性关税是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妥协:初级产品进出口基本免除关税,成品进口征收10%关税,奢侈品进口税为20% ~ 30%。受19世纪上半叶英国转向自由贸易的影响,德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致力于转向自由贸易政策,降低和取消了许多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但在1879年,俾斯麦又回到保护主义关税政策,重新征收并不断提高许多工业品的进口税。贸易保护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自关税同盟建立以来,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德国在1879年转向保护性关税政策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例如,德国工业仅在1870 ~ 1880期间占据世界第四,在1880 ~ 1890期间超越法国上升到世界第三,在1910期间超越英国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主张“通过再生产来发展国家”,一战后一直坚持“工业立国”和“贸易立国”。但日本在本国市场一直坚持保护主义的思想,在亚洲和欧美实现了贸易顺差地位。虽然二战后欧美商品一度涌入日本,但日本人通过文化、卫生条款等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迅速扶持本国企业,确立本国商品的市场支配地位。
值得研究的是,19的20世纪20年代,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开始实施保护性关税政策扶持本国制造业,德国开始实施关税同盟下的保护主义政策。到19的60年代,英国已经实行进口关税接近于零的自由贸易政策,但美国在1857之后不断提高保护性关税,德国在1879之后也不断提高各种工业品的关税税率——而恰恰是这两个国家,分别上升到了一战前全球工业产出的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些国家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安排下,各国才得以相对公平地逐步降低关税,并建立了一定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使得以高关税为代表的普遍保护主义逐渐成为历史。
如今,后发市场经济国家正在融入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这些国家在享受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那些近代工商业大国,虽然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驱,至今仍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路线上摇摆不定。在倾听他们的诉求,打开每一扇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像中国的汽车产业一样——大部分汽车工厂被外资控制,从而打压本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民族品牌,以至于在美国汽车公司几乎濒临破产的时代,中国的汽车消费价格仍然是全球最高的。
贸易制度和政策的衍生财富效应
在普遍的高关税政策成为历史后,贸易体制、贸易规则及其衍生的定价权和贸易利益分配权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问题的焦点。
为了获得贸易体系和贸易规则的主导权,美国等主导国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扩大其海外经济利益,推动有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贸易体系和规则的形成。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使西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当然,作为回报,马歇尔计划总共向欧洲提供了6543.8+07亿美元的援助,真正支持了二战后西欧的经济重建和恢复。
此后,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组织(原关贸总协定)逐渐成为富人俱乐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成员加入。每一个新成员被批准加入,都要付出一定的商业利益,经过艰苦的谈判,被迫接受各种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规则。
当技术和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时,就有专门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条款来保护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商业利益。当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获得竞争优势时,就有类似于《纺织品与纤维贸易总协定》的措施来阻止和限制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在大部分商品和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受到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而且出口商品附有各种有利于贸易规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的细则,如劳工条款、健康和环保条款等。
垄断贸易规则和定价权在政治上被应用于大国的财富分配。当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遭受石油危机时,正是前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的时候。此时,美国里根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努力,引诱沙特等国开采和出售大量超过石油输出国组织配额的石油,从而使国际原油价格从65438下降到0985,降幅达50%。这种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力干预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低油价不仅有效缓解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衰退,还导致了前苏联财富的巨大流失,迅速耗尽了其外汇资源。21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等能源匮乏国家的崛起,国际垄断势力开始操纵石油、铜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坐视不管,还无视其投资银行和套利资金对上述大宗商品的操纵和投机。直到石油上涨10倍达到140美元,发达国家才发现,不仅中国遭受了大量的财富损失和输入型通胀,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直到2008年7月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他们才开始一致干预油价,美国参议院也开始调查油价操纵,从而逐渐降低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
在表面的自由贸易思想和自由贸易体制下,从资源垄断、需求垄断、技术垄断、政策和行政资源、规模经济、沉淀资本和商誉延伸出来的定价权,可以合法地成为超额利润的来源。因此,拥有竞争优势和定价权的一方渴望推动该商品的自由贸易政策,而被动接受价格的一方则依靠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来减少自身贸易利益的损失。
在实践中,所有关于倾销与反倾销、垄断与反垄断、补贴与反补贴、幼稚产业以及相关争议的定义都是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争论的焦点。然而,大多数贸易争端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演变成贸易国之间的相互报复。于是,大国往往对世界商品的供求关系施加影响,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小国作为国际价格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贸易规则,掌握贸易体系和规则的主导权,利用内生的贸易条件(价格)保护本国制造商和居民的福利,大国在国际贸易中也会遭受巨大的财富损失。比如21世纪初的世界市场,中国出口的商品全部降价,中国进口的商品全部涨价。结果是,在世界享受中国提供的廉价商品的同时,中国的制造商、居民和政府财政遭受巨大的财富损失。
简而言之,由于贸易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扩大自由贸易也可能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害;相反,贸易保护虽然是为逐渐发展的幼稚产业设计的,但如果掌握不好,往往会保护老化落后的产业。此外,作为资本、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财富要素的交易范围。被不断拓宽和流动速度加快,制成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之相互作用,贸易过程与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更加结合,因此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变得更加复杂。各国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规则主导权的争夺进一步延伸到金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