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并进一步推进其本土化战略,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推进本土化是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这样的事实,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如何判断这样一个趋势,如何面对这样一个趋势,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楚地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时,我们才能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判断未来本土化的一个发展趋势。然后,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有一个经济学上的基本概念。许多经济活动都具有外部性,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也有外部性。那么,外部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很多专家都分析过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所以在百事公司上午介绍百事中国本土化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好处。比如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万,间接就业效应超过15万,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育了碳酸饮料的市场,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此外,在推进本土化战略的过程中,原材料的本土化也得到实施。那么在原料本地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原料本地化服务的,后来出口了,不完全局限于本地化。那么,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出口创汇。因此,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和出口创汇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利益有着直接而良好的影响。那么,这里我要补充的是,说到好的外部性,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与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有关。它不仅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进步,而且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矛盾。一个最突出的矛盾是制度性矛盾,我们通常称之为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性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持续高效发展。然而,当跨国公司推动本土化时,它们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我们讲了很多,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和中国现在正在适应的一些法律法规产生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国政府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修改原有的规则,促进我国政策的变化和法律的完善。此外,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推进本地化时,往往会与中国国内企业进行充分竞争。以碳酸饮料行业为例。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讲了很多材料。从那些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中国的碳酸饮料行业已经出现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几家大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更有效。那么寡头竞争会不会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所关注的,所以也倒逼我们政府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去反垄断。当然,我并不是说百事公司垄断了中国市场,或者形成了市场垄断。此外,为了促进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政府也必须转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20年前,也许中国政府没有仔细考虑,但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此外,在国产化过程中,与国内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也促进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企改革。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全面推动了中国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改革,制度变迁的效果非常明显。此外,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们说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都有缺陷。如果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即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当经济结构调整时,我们首先面临的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问题。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地促进了在中国的资本积累。然后,由于中国市场在推进本地化时竞争加剧,许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这也导致许多员工就业不稳定,因此他们预计风险会上升。在预期风险上升的时候,防范储蓄风险非常重要。所以储蓄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也和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有关。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过程中,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替代了大量进口,节约了我们的外汇,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此,在增长过程中,我们的外汇储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资本积累的来源,这对缓解中国的资本短缺有很大贡献。另外,包括百事在内的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者、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上花了很多钱,这有助于中国合格劳动力的形成和人力资源的培训。此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同时,也会在技术和管理上产生或多或少的外部效应。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缓解了结构调整中的一些困难。所以我想补充的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良好影响来看,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转型期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不断增加的矛盾,这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经常会谈到它的好处。其实它有很多不好的现象,或者叫内向效应。在这里,我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对于刚才好的方面,其实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内敛效果。比如这些溢出效应对跨国公司有多大,我们很难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带来的溢出效应不仅受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还受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无法匹配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要求,那么即使它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其技术、知识和管理的溢出效应。此外,还与外资企业的战略和当前技术研发的特点有关。比如,在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不可分割的、可转移的,简单的学习很难全面掌握。所以,即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可乐的模式,去再造一个百事这样的中资企业。这些都影响着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此外,还会产生人才的内向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进人才本土化的过程中,依靠先进的分配体系、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优秀员工的加入。也使得很多国内企业的优秀劳动力和人才转投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向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内部化策略,包括特许经营,其实就是内部化策略的一种体现。在实现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知识和管理模式的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增强其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本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愿意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而不是合资企业,这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企业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进入本土化,其内向效应,或者说挤出效应,其实是存在的。那么,面对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所有阻挡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做法,自然都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带来的溢出效应。那么,完全依靠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来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政府的角度积极推动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同时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全面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