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业有哪些骗局?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古董收藏已经成为许多人最喜欢的爱好。古董来自乾隆时期。在此之前,它们通常被称为古董,或“古董”,这意味着明朝和萧古人留下的精华。它们是中国社会最早的私有财产,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这种最初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的时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收藏运动。
大部分有钱有势的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如果我比较冷漠,只喜欢写写画画,搞点兴趣爱好。中国的穷人整天看着电视上五彩缤纷的世界,却无法靠自己的努力享受几辈子。叹息过后,他们对这个可以一夜暴富的行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再加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成就数不胜数,百花齐放。一个适合投资又能带来暴利的行业应运而生——古玩收藏。
用行话来说,古董水很深。要打洞的东西数不胜数,于是作弊成了家常便饭。这其中,很多因素是混合的。
▲鉴宝计划
古玩热不能说是天天从电视节目里来的。《寻宝》《寻宝》的节目一遍又一遍的播出。前一分钟我告诉你有几百万的宝贝,几千万的东西,然后我拿个锤子砸假货。这种效应让人们的收藏热情一步步高涨。
我不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拍卖行。中国的国宝,无论是字画、瓷器还是著名的兽首,一件又一件的中国古董被高价拍卖,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古董是珍贵的,中国的古董是适合投资的。让之前只是个别中国投资者的鸡毛蒜皮的收藏行为,成为古玩投资的社会现象。即使在金融市场,古董基金这种新事物也很快被中国投资者学会了致富。
还是从古玩行业本身发展起来的。因为真货一夜暴富的人还是少数,但更多的人是靠造假致富的。而打假,反而成了中国很多乡镇振兴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是,不管以上的猜测是什么,古玩收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爱好,这就有可能导致诈骗,并且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古玩收藏中的作弊现象,达到了中国古玩造假史上的顶峰。
中国的古玩打假也有自己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几乎同步,印证了“盛世玩收藏”的说法。第一次古董打假的高潮是在宋代。因为宋朝皇帝本人嗜古物,所以全国都收藏古董。当时文人也喜欢收藏古玩,一大批鉴赏家喜欢研究古玩,如王璞、米提、苏轼、秦观、陆游等。
当时正处于中华文化的爆发期,前人古董的仿制品主要是周商代的青铜器。虽然假货很多,但是到了古董交易的时候,就比预想的少了。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人还把造假当成一门手艺,为了自己的喜好和认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苏轼在苏州用一个摸石头的小孩的糖果换了289块彩石。至于《铜盆里的故事》,他天天看。
第二次造假的高潮是在明清时期。巧合的是,这次造假的巅峰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求也达到了顶峰。因为不局限于之前的大型仿古器,更多的是仿造书画作品。于是,也就形成了今天古董界的一个有趣现象,把明清时期的仿书画当成古董重新收藏。一是因为年代久远,具有时间价值。第二,也是因为那些年的模仿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甚至自称一派,所以才有了“苏州片”和“后门”。
第三次达到巅峰的民国,与之前的造假环境大相径庭。国不成国,民生就成了大问题。有关系的人多是卖那些落魄的满族贵族从紫禁城出来的东西。没人脉的只好和有本事的人勾结,然后八卦,抄点真宝。趁国家乱,发一笔小财。这一次,造假的高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渐消退。
有意思的是,古玩打假不仅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还有不同的教派和民间的特长。看过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粉丝都知道,中国盗墓界有四大门派,分别是摸校尉金、搬山民、卸山、作天官冢,也有探南观北的盗墓传统。
▲《鬼吹灯》中的摸金队长
然而,无论小说中如何描述,这些盗墓贼所盗的埋藏宝物,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当今市场上真正古董的产地,也给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的机会。由于盗墓有门派,不同地域盗来的东西不同,古玩造假的门派也相应变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地图和不同的造假分类。
许多地方政府认为建立“玉文化村”和“青铜镇”可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给他们一个新的发展。但最后的经济收入都是靠做假古董赚来的。
以景德镇为例,曾经的国有陶瓷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被私人承包制取代。景德镇个体和未注册的陶瓷作坊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多达65438+万人。混合的结果是政府无法真正控制陶瓷的最终来源。就算是被北京上海的商人当成假货运走,景德镇的领导也无从得知。这些问题在景德镇每天都在发生,成千上万的假古董源源不断、分批地运送到最终的收藏者手中。
▲景德镇工坊
在古玩市场,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专家”。这个曾经被国内无数人称道的名字,最近过得并不容易。不仅仅是古董行业,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出事,所谓的专家都会出来辟谣,讲一门极好的课程,但结果往往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骂骂咧咧。这里以2011震惊古玩界的“金线玉衣”事件为例,向你展示“行家”这个岗位的神奇之处。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由一位富翁、两位总统和五位古董专家组成。从制假到抓捕的时间,贯穿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因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谢根荣费尽心机骗取贷款,最后想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骗贷生意。之后,我们会详细解释。
谢根荣的名字曾出现在“中国富豪榜”上,作为屈臣氏集团的总裁,他常被称为“古董收藏家”。他和很多有钱人一样,收藏古董,甚至开私人博物馆,认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博物馆里的“宝物”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会成为公司财产的一部分,从而骗取可观的银行贷款。早在2002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两位行长就发现谢根荣用伪造的财务报表骗取银行贷款,但交涉的结果是谢根荣带他进了“根荣展览馆”,一起参观了神秘的“金线玉衣”。省长不是古玩专家,却知道五位权威古玩鉴定专家签署的鉴定报告。24亿元的市场估值,这块看似珍贵的“金玉”,不仅打消了之前对骗贷的担忧,也让各路诸侯决定继续提供贷款。他们心想:如果企业能发展起来,以前的“坏账”就不是问题了。两位总统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价值24亿的所谓宝藏把他们送进了监狱。
这件“金玉礼服”根本不是古董。据“专家”牛福忠说,是他帮谢根荣把买来的玉片串起来的。作为中间人,我联系了专家组:王文祥、杨伯达、李劲松、杨福旭和石树清。这些名字对于不玩古玩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陌生,但是对于古玩界的玩家来说,这五个名字都代表着“专业”、“资深”、“财富”。他们每个人都是七八十岁收藏界的领军人物,头衔一长串。有收藏家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北京大学宝玉石鉴定中心主任。
其中最著名的老人石叔清,是专家中的专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他的考古鉴定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只是经过这些专家的看、算、评,一件“金玉礼服”就有了合法身份。
事件发生后,有记者联系了这些专家。除了2007年已故的施叔青,其他专家都说当时的评价以看为主,围着余一转了好几圈。我以为这不是一个正式严肃的评价,只是帮朋友一个忙而已。再加上石叔清老人在业内的威望,其他几位专家也没有对玉衣发表过多看法。最后估价24亿,不是他自己的本意,只是听从了石老的意见。最后因为这24亿,官司缠身,很无奈。但另一方面,在高估值的背后,专家也能获得相应的高额评估费,这也让人疑惑,这是神话般的高价层出不穷的原因吗?
正是这些专家的粗心大意,将金融诈骗与古玩收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不是古董的东西,经过专家的评估,身价倍增,成为吸金利器。不管宝贝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你有专家的鉴定证书,它就会成为市场上很多赚钱的工具,就像有了一块免死金牌一样。所以说专家也是古董经济造假的一部分,一点也不为过。
▲中山王静刘胜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玉衣裳
在这场古董造假中,除了专家,媒体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历史上的古董打假风潮不同,当今社会的打假风潮是在媒体的无意识推动下形成的。这是一个收藏项目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央地方电视台同时有20多个寻宝节目,其中王刚的《天下寻宝(护宝打假)》和央视家明主持的《寻宝》最受欢迎。著名收藏家立即取代崔永元、白等央视名人,成为你打开电视、换台就能看到的熟悉面孔。
这20个项目中有些是出于好意的。希望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向观众展示辨别古玩真伪的方法,提供古玩背后文化的故事,揭露伪造古玩的过程,努力让民众树立正确的古玩收藏观念。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的盛兴,媒体在吸引有价值的古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这个节目里播了宋代官窑瓷器卖了个高价,那个节目里说官窑瓷器确实是个宝。第二天,全国各地的造假者就会开始专门对宋代官窑瓷器进行高仿。然后专家会出来鉴定各种官窑瓷器。再过几天,市场上就会出现无数类似以前电视上播的宋代官窑高仿瓷器。于是,在古玩打假的过程中,媒体不仅主导了观点,也主导了打假的方向。
既然古董造假影响因素那么多,感觉那么不靠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一方面,投资回报无可厚非,大家都知道。但是,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不在少数。为什么有人爱这样?我觉得这和中国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关。
古董不能用来吃,也不能用来穿。就算不是为了赚钱,最多放在家里,很多也没什么实用价值。但投资者可以通过古玩收藏获得文化带来的心理满足。举个简单的例子:汶川地震,有一批藏家没有捐钱捐物,而是捐了一批疑似赝品的古董救灾。能否最终拍卖成钱用于汶川的建设和救援,先不说了,这种行为是不是在告诉世人,对于收藏古董的人来说,经济利益上的造假是其次,心理需求和公认的造假才是导致当今社会造假不断的原因,但玩家依然知假买假,宁愿被骗,以此来继续“支持”造假的发展?
这种心理欺诈,裹着文化艺术美的外衣,更加隐蔽,但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等于单纯的经济打击,会破坏一个群体如何满足消费享受的根本观念,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