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时代领袖”——读《曾国藩传-2》札记

上一篇文章之后继续写。附上一篇文章链接:“内圣外王”的目标追逐者——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第二部分,谈谈这本书带来的一些感悟或见解。7.如何带好团队;8.嫉妒李鸿章有伯乐;9.瞥见无能的领导;10,了解中国古代的士绅制度;11,侧面了解清朝“去国家化”的可怕思维;12如何通过与同龄人的碰撞提升自己;关于判断能力。

第七,如何带好团队。

16.会员:如果能组建自己的团队,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会员,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除了价值观,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类似因材施教,找有长处的人——不怕短处。同时,团队中各类人员的构成要合理,不能都是技能相近的人。这些都来源于湘军的组建及其幕府的构成。

17,团队文化/思想建设:要有团队文化,哪怕是最简单的奶茶奖励文化。这样的团队是有凝聚力的,有了凝聚力才能战斗。这源于他或一名军官传授给湘军的理学知识。

18、个人观念:除了业务能力,还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领导一个团队的目标除了获得业务成果,还要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变得更好。这是书中提到的类似观点,我个人认为非常恰当。

第八,我嫉妒李鸿章有伯乐。

19,李鸿章就不用说了,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发现曾国藩对他早期的精心培养和提拔其实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曾国藩是李鸿章的伯乐。李本人是有才华的,他比曾国藩小20岁,但他与曾国藩同时考上了进士,由此可见他的才华。曾国藩对李的作用,一方面是塑造李鸿章本人,比如纠正李鸿章的一些缺点——傲慢、自吹自擂、爱说谎、遇事易动摇等。他还提到自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塑造了他的精神。

另一方面是对李鸿章生平的借鉴。比如幕府时期,带他接触各种一流人物,和他一起分析战局,可谓个人修养。当然,李鸿章也是有能力的。经过曾国藩的悉心点拨,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然后推荐李鸿章去上海,亲自督建淮军,开始李鸿章自己的主要任务,后又去后面剿捻军,天津教案,亲自讲授外交等。,各方面的指示。

第九,窥见无能的领导;

20.当时的上级:慈禧——有权无识,不具备领导国家现代化的知识和能力。她精通传统的执政技巧,却没有形成治国的愿景。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她的权力。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博弈分析——缺乏勇气、技巧和耐心,缺乏毅力和重人格;其他王子也一样,除了性格或者能力缺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触发点大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团队或者企业的领导者,至少应该有战略眼光,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思路,而不应该只是为自己或者上级考虑。

食肉动物是轻蔑的,没有做长远打算。这句话在这里依然适用。

第十,了解中国古代的士绅制度。

21.第一次了解士绅制度是在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或至少在清代,士绅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机制之一,是一种非正式的机制,在维系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学历,有时间,有财力”,那时候应该是KOL,可以跟政府对话,可以跟政府竞争。我感觉有点像外国古代的元老院会议。客观来说,这个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应该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个我们以后再看怎么理解。

十一、侧面了解清朝“去国家化”的可怕思维。

22.我第一次从书上了解到,在清朝的时候,外国人还在想着去乡下,认为外国人是蛮夷,和牲畜没什么区别。而且统治者还认为,可以有偿割让土地,但绝对不能让外地人进城。

在清臣民眼里,外族人进城是没有面子的。咸丰甚至天真地想用“免关税”来换取外国人不进京,可谓儿戏,只在乎面子。所以清朝统治者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其实可能觉得割让土地赔偿是没问题的,只要不影响我“统治者”的面子,完全不去想如何提高国力。更可怕的是,不仅统治者这么想,当时的大多数臣民也这么想。......

23.还有一点,清朝的外交原则竟然是“克制”,也就是“糊弄”。换句话说,没有功劳。因为他们的出国思维,认为对待外国人就是对待牲畜,没必要信守承诺。签署各种协议只是一纸空文,对中国没有约束力。——现在看来,没有诚信,没有契约精神。

十二、如何通过与同龄人的碰撞和交流来提升自己

24.从早期的北京官场,我喜欢和优秀的人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后期和幕府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发现了闪光点和自省。所谓“永远和同龄人竞争,而不是和傻子竞争。”

十三、关于判断能力:

25.我觉得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没有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信息存储盒,看似获取了很多信息,实际上可能是信息垃圾。而且更大的影响是,在特殊时期容易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秩序,造成恐慌。

文笔有限,主要是我记录了这些笔记的内容。请大家指教,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