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2.推动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将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了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求,又提升了中国与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双赢。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域,其中中国的技术和装备发挥了巨大作用。
3.加强海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我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产在国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此外,我们的企业在国外合作开发森林资源和渔业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4.加快在华跨国公司的组建,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和销售网络正在构建。中海油已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一批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揭牌运营,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中。
7、追求互利* * *双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企业在周边国家、拉美、非洲和南太平洋一些国家的拓展,成为我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与这些地区国家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我同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
要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就必须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约束严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
首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的制约需要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例如,中国人均石油和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中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和资源的矛盾可能会持续或加剧。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利用。
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中国新的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估计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很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外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三,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中国已经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未来,在我国长期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下,国内市场竞争将继续加剧,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对国外最终需求的依赖仍将持续。企业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却受到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增加对外投资合作,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积极贡献,缓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瑞典等新经济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是建立在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比如芬兰有一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诺基亚,人口只有500万。中国也必须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通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R&D中心,进行海外并购,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R&D资源的水平,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第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不强。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关键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商业模式,在全面深化对外工作的基础上,优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业务环节,走上基于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二是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和并购,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不仅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国外中间商的局面,也为建立市场化的产品开发、设计和研发体系创造了条件。
第六,稳步开展服务业国际化经营,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年发布的国务院7号文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世界服务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中国在大力推进服务业引进来的同时,不能忽视“走出去”。要逐步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惊涛骇浪中锻炼成长,引进国外服务提供者的先进管理制度、经营理念、软硬件技术和新业态,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贸易、投资、R&D、技术交流、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国际知名品牌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加快从经贸大国向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业国际化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快速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已经超过654.38+0.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已进入直接投资项目净流入减少阶段,有能力、有条件逐步加快企业国际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其他投资形式,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