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是什么技术?
简单来说,P2P直接把人连接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互动。P2P让网络上的交流变得更容易、更直接、更互动,真正消除了中间商。P2P是指人们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电脑上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上浏览下载。P2P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目前互联网以大型网站为中心的状态,回归“去中心化”,将权力还给用户。P2P看似很新,但就像B2C和B2B是把现实世界常见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是按照P2P的模式,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
即使从网络的角度来看,P2P也不是一个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础的协议TCP/IP,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设备都是通信的平等端。十年前,互联网上的所有系统都同时具备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功能。当然,后来开发的基于TCP/IP的软件确实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机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还是点对点的联网。以电子邮件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庞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邮件,而是点对点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将邮件发送到相应的服务器。另外,用户之间的邮件一直是点对点的沟通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都可以归类为P2P。ICQ、AOL Instant Messenger、雅虎传呼机、微软的MSN Messenger、中国的OICQ等即时通讯系统是最受欢迎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相互通信,交换信息和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是直接的,需要通过一个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然而,这些系统不具有诸如搜索之类的功能,而搜索对于享受大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缺乏这一功能可能是即时通讯存在已久,但却没有像Napster那样产生如此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以下试图用三句话揭示P2P的影响力:
点对点网络是只读网络的终结。
点对点让你再次参与互联网。
点对点联网:让网络远离电视(点对点操控互联网远离电视)如上所述,P2P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某些角度来说,它甚至是整个互联网最基本的理念。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做个小小的回顾。
一、它的诞生——什么是P2P?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每一条建设脉络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设置的。现在,能引起互联网震动的,无非是传播方式本身的改变。如今,当各种基于网络的技术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恐怕只有少数人不知道P2P的概念。即使不深入探究,你在互联网之间做的活动几乎没有不接触P2P技术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用QQ尽情聊天的时候,其实是在享受P2P技术带来的快感和刺激。P2P技术是什么意思?关于P2P技术的两种解释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P2P是点对点的。在英语中,peer的意思是“平等”、“同事”、“伙伴”。这样,P2P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或者点对点的联网,我甚至觉得还不如解释为个人对个人。反正沟通也是人与人的沟通。
另一种解释是,P2P是一种有可能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想法。客观来说,从技术角度来说,P2P并没有激发出什么大的创新,只是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IBM早就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P2P都是直接把人连接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它让网络上的交流变得更容易、更直接,真正消除了中间环节。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新鲜。我们每天见面或者直接电话沟通,都是P2P最直接的例子。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从电话发展史上有一种模糊的感觉,P2P在互联网时代必然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改变目前互联网以大型网站为中心的状态,回归“去中心化”,把权力还给用户,让我们的语言图像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对方。最符合互联网设计者的初衷,给人一个完全独立的超级网络资源池。现在在业界,P2P计算应用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享受和管理信息和服务。
合作
3.建立一个作为基本结构的互联系统。
二、充满活力——窥探P2P的发展
如果这个特性被称为信息技术中P2P的诞生,那么它的历史就很遥远了。P2P这个基础技术本身的存在时间和我们曾经熟悉的两个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对等网络技术USENET和FidoNet差不多,甚至更长。翻阅资料可以知道,USENET诞生于1979,FidoNet成立于1984。它们都是分散的和分布式的信息交换系统。最初P2P应用出现的时候,很多使用这项技术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然而,正是这种滋生思想的网络技术,为P2P的出现搭建了温床。
P2P正式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月1997,这几乎是中国互联网的初级阶段。在一份介绍P2P技术的时间表中写道:“热线通讯成立,为消费者提供软件,让他们从自己的电脑上下载文件。”(1997年7月,热线通讯公司成立,开发了一个软件,使其用户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电脑上下载东西)。
或许有些人还记得,早在1998年,美国东北波士顿大学大一学生肖恩18岁。范宁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解决了室友的问题——如何在网上找音乐。这个程序可以搜索音乐文件并提供检索,并将所有的音乐文件地址存储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这样用户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数百个地址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MP3文件。到了1999,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名为Napster的程序成了人们争相讲述的“杀手级程序”——它让无数散落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爱好者梦想成真,无数人一夜之间开始使用Napster。在巅峰时期,Napster拥有8000万注册用户,这个数字是所有其他网络都无法比拟的。这大概可以作为P2P软件成功进入人们生活的一个标志。
这段历史是这样记录在时间表上的:
1月1999:
Shawn Fanning,18,在东北大学读大一时创建了Napster应用程序和服务。
(1999 65438+18年10月,东北波士顿大学大一新生肖恩?范宁启动了Napster计划的服务)
五月1999:
纳普斯特公司成立。
(Napster公司成立于5月1999)
之所以关注开始,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同意义上的开始,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P2P开始了它曲折却至关重要的发展。
到了2000年,P2P技术的发展将不得不以月甚至天来记录。直到现在,使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人们不自觉地感受到P2P作为高科技发展载体的快乐。平时用的QQ和MSN就不说了,其他软件更是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为读者做一个简短的列表。
软件名称简介
EMule eMule是一款基于eDonkey2000网络的新型P2P文件共享工具。
OPENEXT是一款P2P软件。通过它,互联网用户可以直接建立点对点的连接。
迅雷迅雷的“光速”智能下载软件——迅雷2.2.0。迅雷的下载速度比目前用户常用的下载软件快7-10倍。
易加载ezPeer易加载ezpeer简体中文版,免费注册使用!EzPeer是一款革命性的P2P文件共享软件。
李书行M3李书行-世界上第一个流行的MP3超级歌曲捕捉软件与全中文界面!
KuGoo)“KuGoo”是KuGoo的简称,是一款基于中文平台的专业P2P音乐和文件传输软件。通过KuGoo,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实现国内最大的音乐搜索。
APIA APIA是一个发展中的P2P网络系统,就像大家熟知的eDonkey、Gnutella、Kazaa等软件一样。
IMesh允许你设置共享文件的类型,比如音乐、电影或者其他文件;它还允许你搜索和下载你想要的文件。
BearShare BearShare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共享软件,它可以让你、你的朋友和世界上的每个人共享文件。
三、完美结合——P2P和BT
说到P2P,就不能不提到BT,一个被戏称为“变态”的词,在大多数人的感觉中,它几乎成为了一套等同于P2P的概念,也将P2P技术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其实BitTorrent(中文简称BitTorrent)原本指的是一种多点下载的P2P软件。与FTP不同,它只有一个发送源。BT有多个发送点。你在下载的时候,同时也在上传,让大家处于同步传输的状态。应该说BT是当今P2P最成功的应用。
如果解释一下,BT首先在上传者端把一个文件分成多个部分。客户端A在服务器端随机下载部分N,客户端B在服务器端随机下载部分M。这样,A的BT会去B的电脑获取B已经下载的M部分,B的BT会去A的电脑获取A已经下载的N部分。
有一句话可以作为BT最生动的解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不要用BT,会损坏你的硬盘!大概指的是上一句。现在看来,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这大概最能概括BT下载传输的本质。工具软件BTJoy以软件的形式完善了这项技术。这款诞生仅一年的软件,已经迅速火遍网络——对于BT下载爱好者来说,120G的硬盘可以很快填满!我同学居然在短时间内用他的刻录机存了100多部电视剧。用他的话说,他可以开个小店!
四、风水——P2P是盗版最好的温床?
当我们在谈论P2P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想到,正如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一样,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时间表:
1999年5月——范宁和帕克共同创办的社区网站Napster正式成立,他们面临的麻烦开始了。
65438年2月7日,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代表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百代唱片、BMG等七大唱片公司将Napster告上法庭,理由是其违反了版权保护法。他们声称Napster通过向网民提供MP3文件侵犯了音乐版权,并要求法院关闭该公司,赔偿6543.8亿美元的损失。
2000年4月13日,重金属乐队Metallica起诉Napster,称其侵犯其著作权,涉嫌欺诈。
12年6月,美国录音协会(RIAA)和美国音乐出版协会(NMPA)在加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起诉Napster公司,要求法院禁止Napster公司的MP3文件交换软件“Napster”在社会上流通。
7月11日,参议院就围绕Napster展开的诉讼举行听证会,无果而终。一些议员敦促国会立法澄清Napster是否违反了知识产权法;但支持Napster的人认为,现在国会不应该介入双方的争端,以免影响新技术的发展。
7月26日,帕特尔同意了美国RIAA的请求,做出了初步判断,并命令Napster立即停止服务。
2001 2月12日,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做出决定,Napster必须终止其免费互联网服务,不再向音乐迷提供享有版权保护的服务。
3月6日,美国地区法官玛丽莲·霍尔·帕特尔(Marilyn Hall Patel)裁定,Napster应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所有有争议的歌曲。
……
就在今天,这个时候,争议依然不绝于耳。国外对P2P技术的争议已经失控。这种全新的、有生命力的传播方式,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版权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引起音乐制作人这么大的恐慌?显然,其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在他们想尽办法拦截之前,一首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了互联网,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全世界,这显然是传统盗版手段无法比拟的。
第五,这里风景独好——P2P在中国。
同样,在传统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出版社也不得不从源头上遏制。不知道国外的争议会持续多久,但在国内却是另一种风景。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版权保护制度与国外还有实质性的差距,这实际上使得P2P技术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避了版权问题。按照我们在国内的理解,P2P软件只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并不需要对其中传播的内容承担主要责任。只要监管和引导得当,当然可以大胆操作。在这方面,国内P2P软件厂商的处境比国外同行要幸福得多,路已经被前辈铺好了,不用像Napster等国外先行者那样面临官司的压力。当我们面对现状的时候,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你愿意在天桥上挥汗如雨洗盘子,还是愿意在家里放松享受宽带视频下载?网络传播总有一天会取代以磁带、光盘为载体的影视音乐传统发行渠道,从而成为人们获取音视频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国外已经持续了多少年的纷争,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在中国,你走进任何一家音像店,都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与正版几乎没有区别的音像制品。只有利用新技术的无穷魅力和优势,才能建立全新的分销渠道,打破以往的分销模式,才能避免痛苦。或许,国内P2P行业可能比国外同行更有优势率先实现成熟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