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方法的评价呢?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1.全面知识管理评估

本文从外部结构(主要是客户供应商)、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信息系统、员工流失率等)三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人员竞争力(包括学历、经验、创造资产的能力等。),并建立了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某经济特区四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此外,企业知识管理也是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人员竞争力三个角度进行评价,但本文作者在每个二级指标下设置了更新/增长、效率和稳定性三个指标,再将三个指标细分为子指标。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分为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合作网络管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15个三级指标和44个四级指标。可以说,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全面。

除了对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的研究,还有研究者对图书馆和医院的知识管理进行了评价。如果建立一个三层指标体系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指标是资源结构(资源投入、成本核算、资源标准化、整合能力、加工能力、重组能力、可用性、可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组织结构(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图书馆内部结构投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投资、支持人员比例等。)和图书馆文化(图书馆的外部网络、与读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个性)读者类型的多样性等。)、知识管理系统(数据管理能力、数据更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智能代理能力、可维护性、安全性等。)、馆员竞争力指数(知识馆员服务年限、知识馆员比例等。).从外部结构指标、内部结构指标和人员竞争力指标三个方面建立了医院知识管理的指标体系。主准则层下还有子准则层,分别是服务环境、人员作风、等待时间、服务态度、领导意识等l7个指标。

2.对知识管理相关问题的评估

(1)知识资本评估

知识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其本质是知识型企业所有资本的总和。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记分卡模型,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学习和成长四个主要方面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评估,这标志着美国智力资本评估理论研究的开始。

有影响的知识资本评价模型是斯堪迪亚公司的Lev Edwinson设计的斯堪迪亚导航仪模型,该模型采用111指标,从客户、财务流程、人的因素、更新和发展五个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斯图尔特提出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知识资本评价体系。Swiby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测模型,它是对许多财务和非财务计量结果的报告。他认为公司的市值由三种无形资产组成:看得见的权益、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个人能力。

安妮·布鲁金(Anne Brooking)提出了智力资本的审计计量模型,从组织的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基础设施资本和人才资本四个方面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评估。那威·埃莉提出了一种评估知识资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企业目标、员工的知识工作、研发、客户、知识产权、企业形象、管理程序和企业文化,并列出了20个问题,让专家根据被评估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和“否”。回答“否”的越多,被评估公司越需要集中精力加强智力资本的管理。

从人力资本、管理资本、市场资本和创新资本四个方面分析了各类资本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并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 * *有4个二级指标,2O个三级指标,54个四级指标。本文从人力资本、市场资本、技术资本、管理资本和顾客资本五个方面的83个子指标来研究知识资本的度量。建立了知识资本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关系资本五个评价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下又有若干个子指标。

本文提出了标杆评估法,这是一种评估企业知识资本的新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评估企业知识资本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以合作伙伴企业的知识资本作为参考标准,通过比较两家企业的指标来评估企业知识资本的水平。

此外,智力资本的评估还有市场和账面价值法、托宾Q值法、智力资本扣除算法、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法等。

(2)知识管理系统评价

黄丽君构建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层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层有系统功能、系统维护、系统运行三个指标,第三层有项目管理、沟通协作、智能代理、可维护性、安全性、维护简单性、实用性、技术简单性、文档库九个指标,第四层有项目监管、对象跟踪、会员数据链二十二个指标。

在科学性与先进性、系统性、可测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层次性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三层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中准则层有系统功能、系统价值、系统绩效、系统效益和系统运行五项指标,方案层有19项指标。

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符号运算的知识管理系统评价方法。作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应定位为社会技术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系统,应考虑系统性能、系统功能、系统环境、人性化、系统成本五个方面,共分为37个三级指标。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有效性的定量评价体系》一文设计了一个知识管理目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一般知识管理目标;第二层次是短期目标知识享受水平、中期目标竞争优势和长期目标价值创造;第三层由包括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基本情况在内的短期目标、员工对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认识以及具体沟通方式的作用分析等九个制约因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