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的职业经历
这一年,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设计梦想,举办了自己的服装发布会。于是,1年后,他跳到了象山附近的一家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办企业。这家服装厂生产的“美轮美奂”的女装在当时很有名。他与领导达成协议,如果工厂创造利润,工厂将支付10000元为他举办一场时装秀。上任第一个月,他就用公司的库存面料设计了一件衣服,成本不到8元,却以70元的高价卖出。要知道,当时的平均月薪才100多。
由于与厂长的想法不一致,陶博辞职去了一家街道办企业。我不知道生意走上了正轨。因为总公司破产了,服装厂也倒闭了。不得已,陶宝用自己原来的业务和团队,在1992创立了陶宝服装有限公司和“陶博”品牌。
当时社会变迁带来的安全感丧失,使得敢跑的制度成为少数人的游戏,而这些人也是市场经济下的早期受益者。当时的陶博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无奈让他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品牌创始人。最重要的是,陶博带来了设计师品牌在中国成功的可能性。当品牌意识开始萌芽,来自国际品牌的压力尚未形成时,陶博进入了许多城市的百货商店柜台,年销售额高达3亿人民币。
陶宝服装店
2007年,陶博带着高级时装秀《蝴蝶》和同名音乐剧重返中国国际时装周。这场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实验的演出,灵感来自于流传千年的朱良故事。陶博在酒红色皮草、大面积镂空花朵和补色的大胆拼接中,直观地展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沉寂三年,服装从业者眼中的第一代设计师代表,在概念熟悉度和商业刺激上,不输给任何新生代设计师。其实第一次,他身上绑的很多新华服,就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公会标杆。
1995年,为了宣布陶博申请专利保护成功,在国际大酒店举办了第一场时装秀,在国内时装行业相关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提出了提前保护设计师和知识产权的理念。1996,陶宝花200万人民币亮相港国际时装周,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品牌。当时香港国际时装周作为世界四大时装周之一,影响力高于纽约和东京时装周。这次展会为他带来了总价高达千万元的代工订单——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服装生产行业的重心东移,当时成长起来的很多中国公司都是靠代工利润来支撑本土品牌的。但陶博拒绝了,理由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不能贴上外国人的标签。现在回想起来,作为一名公司经理,陶博似乎有点遗憾——设计师的固执使他不是一名非常好的公司交易员,尽管他有着非凡的商业敏感性。
陶宝
2004年,公司职业经理人携款出走,利用陶博的人脉、核心技术和库存面料,在一个月内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留下2000元现金和400名待发工资的员工。认识他十年的朋友都说他的设计比他的生意成功多了。如果他按照国际惯例由专人管理,专心做设计,公司的规模可能会比今天大很多。
五年后,当我来到陶博的工作室时,一位电视主持人正在定制衣服,他的助手把我带进了一个设计室。几台电脑旁边的桌子上散落着许多设计稿,陶博害羞地捡起来。“它们太乱了。”
回来后,陶宝更专注于高级时装,而不是模仿昂贵的高级时装,这是欧洲繁荣和衰落的象征。更好的解释是,这是一个有本体意识的裁缝工作室。中国的高级时装潮流并非始于今日。在一个曾经服务于上流社会的裁缝店,一个好的裁缝可以在今天的流水线上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所有工作。他们的工作流程没有巴黎高级定制那么复杂,也没有严格到让顾客失去独立的行业权威。以中国方式运作的裁缝定制,具有强烈的时代演进特征,更适合中国特定人群以更程式化的方式表达身份。
中国本土设计师大多会经历一条文化自卑、自省、回归的道路——迎合西方审美的中国设计永远会被置于主流市场的边缘,成为好奇的对象。然而,立足本土,寻找一种简单且相对易记、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寄托,并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