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采购风险的对策

防范采购风险的对策

作为供应行业的同行,我们都知道在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其中风险管理和市场情报排在第一位,可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防范采购的风险呢?

1.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采购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法制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合同风险。

2、加强对材料采购招标和签约的监管。

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有无违规行为。采购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审查和评估。

加强签约监管。检查合同条款是否与政策和法律相违背,防止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不合格或超出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征信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严格审批那些不注重效益、舍近求远、入情入理等非正常情况;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双方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是否有单项合同,手续是否齐备,签字是否齐全。

3、加强材料采购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全过程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投标、签约、验收、核算、支付、征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重点是对计划制定、合同签订、质量验收、结算支付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管,确保不存在欺诈行为。全方位监管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评估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避免外部矛盾。

加强材料需求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的审核

审核企业采购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有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做好合同认证审核

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和民事权利行为能力。

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审查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

审查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齐全,书面表达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通过审计查证,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要求当事人补充遗漏的必要条款;修改明显不公平的内容;制止利用经济合同的违法活动,减少和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审核合同台帐、合同总结和信息反馈。

目前,合同纠纷越来越多。合同一旦丢失,在处理时就会失去有利地位,遭受风险。因此,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总结,向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

审查合同内容和交货日期的执行情况,是否做好材料到货验收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照合同付款。

审查物料验收的实施情况,是否对采购、储存和发放过程中的物料验收进行控制。

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的实施情况,及时记录不合格品并采取措施。

重视违约纠纷的处理。违约纠纷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客观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还可能加剧合同风险。

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核

建立合同执行管理各环节的考核制度,加强检查和考核,将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相关工作分解为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并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尽可能规避合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