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篇作文《给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父母来说,因为几乎都有小时候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回忆,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爱,第一件事就是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于那些有机会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似乎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人的动物性之一。而如果撕掉了道德和文明的约束,这种欲望就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永远远高于现有的物质条件——不管金山银山,还是无法满足。要得到真正的满足,除非是道德和文明的回归——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自动自觉的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干脆被法律迎头痛击。或者,人死灯灭。

但是当贪婪的父母受到法律的严惩或者人死了,留给孩子的是什么?很多贪官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些孩子要么作为父母的帮凶受到惩罚,要么面临破碎的家庭,从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巅峰跌落到贫困的深谷。更可怕的是,在父母的溺爱下,他们已经基本丧失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就像当年封建皇帝的太子和孙子,一旦生活在人民中间,就只能沦为乞丐——除了伸手要吃的,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以爱孩子为名贪财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最终会成长为寄生虫,会有什么感受?

退一万步讲。贪官平安落地,没有出事。他们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孩子有取之不尽的钱,不用再努力了;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用担心他的要求是否过分;孩子可以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有一天,他的饭量比父母的想象要大...于是,他不用学习,不用工作(他逐渐失去了这两种能力),可以纵情声色,放荡不羁,可以随意选择异性。当各种感官刺激达到饱和,精神空虚就来了。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更大的欲望又开始出现。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在这条路上,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朋友,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因为他太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了,他再也不用关心别人的生活了。而这种冷漠总有一天会表现出他对父母的态度。

劝妈妈不要偷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妈妈终于从他无辜的话语中悔悟了。他救妈妈其实是他自己的。我们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但这张白纸一定要涂上一些颜色。而父母,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画出第一种颜色,甚至设定所有色调的人。可以推测,如果入店行窃的母亲还不知悔改,那么这个年幼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在母亲权威地位的影响下,逐渐默许这种行为,进而发展为认可,最后自己把别人的羊抢回来。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其实这个妈妈偷东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里穷,想改善生活。难免有母亲对孩子的爱。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其基础是自古以来为人类所称道的母爱。但是,当方式不正确的时候,好的起点也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到达错误的终点。

从小的角度看,腐败摧毁了很多人腐败的起点——自己的家园。当很多腐败的人开始接受不该接受的财物时,他们都在说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但最终,也正是为了这些目的,他们为了自己的行为,彻底毁掉了自己的家,毁掉了爱人和孩子的未来和幸福。这真是一个背道而驰的新寓言。很可惜,很少处于欲望沼泽的人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寓言中的主角。对于生活,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众所周知,生活从来不爱要求太多的人。

所谓“良田,一日三餐;广厦千间,一床过夜。”生活的需求其实很简单,生活的简单往往能给心灵带来平静和满足。你要这么多财产干什么?事件曝光的贪官那么多,囤积在家里的财产真的能派上用场。其实很少。事后拍卖的很多东西都是未开封的。你最后为了那些没用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难道不可惜吗?如果你想把这些东西留给孩子,那不就说明你的孩子很无能,根本不能养活自己吗?再有能力的孩子,当他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用学习不用工作就能吃饱穿暖的东西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乐在其中。一旦停下来享受这些不义之财,无异于金丝雀飞进了笼子,逐渐失去了飞翔和觅食的能力。这个可怕的牢笼是那些自以为用贪婪的贿赂和腐败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建造的。

《羊城晚报》曾刊登过一则寓言:

儿子焦急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爸爸平静地回答:“你不用担心,慢慢长大吧。”我今天的努力是为你未来的幸福铺路。你认为我在忙什么?我在为你省下几百年的口粮,世世代代盖房子,世世代代缝衣服,让你吃饱穿暖。"但儿子悲伤地说:"如果你不知道今天有多美好,你还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明天吗?”爸爸抬起头看着前方。他看到一个问题:今天如此沉重,明天如何承受?我们明天到底要送什么?

我们的明天是我们的孩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