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很难回到美国。
美国公司为什么回归本土生产?《纽约时报》认为,他们这样做,一部分是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降低,另一部分是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质量不满意。从宏观角度看,此举是全球化进程的“逆转”。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取得了快速进展。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复杂的全球产业链。资本的全球配置和商品的全球流动使得国家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前,中国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但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和快速的城市化步伐使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凭借这一重大优势,中国在入世后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迅速占据了“世界工厂”的位置。
然而,近年来,珠三角等地不断传出民工荒、工资涨幅过大的消息,学界也频频警告“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这似乎暗示着人多、物价便宜的时代即将结束。
这个判断值得推敲。最低工资方面,2009年7月,美国将联邦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7.25美元,相当于每月65438美元+0.260美元。北京2012月最低工资只有1260元,深圳更高,只有1500元,是美国全国水平的1/6。从平均工资来看,美国劳工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员工平均年薪为43460美元,深圳同年员工平均年薪为46723元,也是美国的1/6。考虑到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差异,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远低于这个数字。
换句话说,即使中国劳动力太贵,美国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应该是东南亚、洪都拉斯等国家和地区。这几年,外企东南飞之风一直在吹,一些纺织厂转移到了越南、孟加拉等地,但规模都不大,也不成气候。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除了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普遍提高,廉价劳动力是长期可预见的事件。中国产业配套能力完善,IT、重工、物流、生产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链是其他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无法比拟的。土地所有制和政治治理结构的背景,使中国有可能因地制宜地为外企量身定制发展环境,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外企待遇。因此,如果单纯考虑经济效益,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生产基地的首选。
既然不是经济上的考虑,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中国出口大幅增长的结果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这是美国一些言论所指责的。中国向美国输出失业,抢夺美国劳动力,尤其是制造业。在美国新一届总统选举之际,由于美国的民意,美国企业在很小程度上满足公众和政治家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笔者认为,这才是美国企业离开珠三角地区,回归内地的真正原因。
一时的政治秀无关紧要,但这是美国想要的吗?
全球化的结果,中国确实出口了更多的产品,美国也享受到了低价商品,维持了十几年低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周期。虽然其制造业就业形势受到打击,但却受益于知识产权和资本收益。没有中国的生产,对美国大多数人来说,高通胀、更高价格的商品随之而来,美国人民面临的问题是实际购买力的缩水。十几年来,美国人已经习惯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他们会因为部分制造业就业不景气而放弃这项福利吗?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全球化下的中美之间发生了什么。过去我们简单地从“商品+货币”的角度来解释和解决中美经贸摩擦。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扩大内需等问题都是从这方面入手的,但似乎无解。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因素:劳动力。中国快速的城市化给世界带来了看似丰富廉价的商品,但本质上是劳动力的输出。大量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城市就业人口,其规模甚至相当于美国的全国人口。
所以,美国制造业的出路只有两条。第一,如果美国的制造业走向全球或者退出全球化,美国的就业率自然会受到保护,免受中国农民的冲击。但是,全球化是美国有今天国际地位的主要背景因素,美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没有中国的生产,美国超市里五颜六色、物美价廉的商品从何而来,美国的跨国公司又是如何做到上千亿美元的营业额的?
既然无法回到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美国劳动力就必须正视中国农民的冲击。这个时候,美国要考虑的不是把中国的商品赶出国门,生产销售,而是促进美国劳动力的转化,和中国的农民进行差异化竞争。
博主简介: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