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初具雏形;以制度和规则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软连接”正在稳步推进,转化为大湾区各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协议在穗签署,大湾区将互认建筑工程、测控、质量管理等多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这是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 * *建设* *模式的重要举措,将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地区工程技术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广东省科协专职副主席冯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制度规则的差异一直是粤港澳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制度利益”,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高不低”打造百年工程
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可以看到天空和大海。大桥试运营20个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明越来越舍不得。今年年底完成决算后,他将离开这座日夜陪伴他的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一小步,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大步!”林明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试点和试验田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一国两制”框架下第一个跨越粤港澳的跨境工程。大桥建设涉及的设计、施工、环保以及各种标准规范,三地都不一样。
“港珠澳大桥所用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内地标准是100年,香港标准是120年。最后,大桥采用了香港标准;车道宽度方面,香港的规范是3.667米,大陆的是3.75米,大桥最终采用了大陆的标准……”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的朱永龄表示,港珠澳大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就已立项,遵循“就高就低”的原则,整合内地、香港、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针对项目的技术标准体系。本技术标准涵盖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要求。
“高则不低”不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体制障碍、实现规则对接的准则。
广深港高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连接”的重要项目之一。开通之初,西九龙站成为内地和香港旅客流连忘返的“打卡点”。便捷高效的“一地两检”通关方式,不仅使两地通关时间缩短了一半,也改变了两地民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公司研发地点在广州大学城,生产基地在顺德,国际业务对接港澳。这一切都是通过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无缝连接的。”在广州大学城的创智大厦,港澳青年“双创”企业香薰世家(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说,湾区的一体化把三家企业的创业者连接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产要素流动方便,分散在各地的团队可以唾手可得,各种科研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条件是不可想象的,而大湾区给了我们来自港澳的年轻人展示才华的机会。”陈对说:
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湾区时间”
2019年5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推出的湾区综合管理系统上线。香港居民、体育总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在湾区印制了注册地址为佛山三龙湾南海区共和空间的营业执照,位于香港观塘兴业街海浪大厦9楼。这是香港与内地利用自助终端实现政府服务“跨境通”的首例。
大湾区在推进网上“一线通”、“跨境通”的同时,逐步引入跨部门工作成果“一窗通”,实现了创业全过程“最多跑一次”。3月16日,广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通过统一的“创业-网通平台”录入创业信息并提交表格,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电子签名。两个小时后,他一次性收到了新注册的纸质营业执照、印章和发票。
“就创业的便利性而言,大湾区各方都在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丁力表示,“创业”是商事主体进入市场的第一道门,创业便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考核指标,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一张表格申报、一个环节办理、最快半天办结”的目标,将原来需要各部门办理的环节整合,一步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窗口、零成本”的便捷服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是时候优化营商环境,走进湾区了。大湾区11城市正在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商事登记、企业服务、资金流动等方面,,珠三角九市要向港澳学习,形成联动效应,做到整个湾区一盘棋。”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广东省驻大湾区办事处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协调方面,广东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规则的互联互通、渗透融合。
“湾区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前,“湾区制造”首批申请企业名单公布,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香港质量保证局* * *为广州立白、欧派家居、卡帝莲、恒洁卫浴等首批12认证企业。
“‘湾区制造’是基于中国和香港在评价认证领域的国际化和权威地位的优势,结合大湾区制造业,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志和一系列评价标准。”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秘书长黄春林表示,“湾区制造”将打造大湾区区域品牌,有助于培育世界级制造业品牌,实现大湾区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和领导力,从新的层面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这些年来,大陆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规范多年没有修订更新,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的科技进步水平,落后的标准和规范可能会造成质量问题。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会长陈凯旋表示,“湾区制造”作为大湾区首个品牌质量评价团体标准,将充分发挥港方在国际评价认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使“湾区制造”品牌成为中国质量制造品牌的代名词。
香港品质保证局副主席何志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湾区制造”项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湾区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认证标准体系的强互补性,将实现1+1 > 2的效果,向世界输出优质的中国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