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建设强国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有效抵御和化解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和考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让创新推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

“净化”科技创新环境。“单线不能成线,独木不能成林”,北斗导航、先进核电等领域的关键突破,都是因为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大团队合作。要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打破地区、行业、产业之间的限制,支持联合研究、技术对接、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并重,树立团队合作的“风向标”,引导科研人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投身前沿科技项目;秉承“对失败宽容”的态度,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杜绝陋习和形式主义,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科研活动。

“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类创新人才是科技的肥料。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要把握“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规划”这一重要方针,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改革人才选拔、使用和深造机制,把“创新”作为筛选的考量;积极鼓励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建设,完善人才保障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提供“异想天开”的创新环境,鼓励人才开放思想,推荐优秀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到重要岗位工作。

“啃倒”脖子的顽疾。“欲流远者,必掘其源”的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从源头上根除“卡脖子”的必要措施。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口,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一体化部署;优化创新主体结构,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借助高等院校、科研结构和研究资源,克服发展瓶颈,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努力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人才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激活创新突破能力,鼓励无人区大胆创新,攻坚克难,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