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科学立法——中国法治的前提

科学立法,首先需要持续立法。虽然我国在2010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立法任务已经完全完成。有许多关键领域需要加强,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立法真空”。当前,加强深化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网络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尤为重要。

二、严格执法——中国法治的关键

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建立交叉执法制度。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食品、医药、环境等问题比较严重的领域,可以实行异地交叉执法,由外地的地方执法机构执行,外地的地方执法机构执行,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为执法提供有效保障。提高对执法者及其家属的有效保护,对打击报复执法者及其家属的违法者要严惩,让他们不敢想。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对于公民的权利,我们应该同时尊重、保护、规范和限制。一些地方还存在“两只手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不够,规范和限制不够;或者“一收就死”或者“一放就乱”。

第四,要树立政府的权威。法治政府必须是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秩序维护不力,对各种违法行为放任自流,会导致社会成员安全感的丧失,进而导致公民合法权利甚至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同时,执法者无视公民的合法权利而违法,粗暴执法,无法保障执法者自身的人身安全,这不是法治的一种状态。

第三,公正司法——中国法治的防线

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实现司法公正,就要让司法成为真正的司法,让司法回归司法。我们不应该让司法机关成为用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的立法机关,更不应该让司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让司法机关真正从事司法工作,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要实现司法公正,还需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要实现司法公正,还必须树立司法权威,防止一项判决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四、全民守法——中国法治的基础。

全民守法,必须继续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六五”活动。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的氛围。严格规范公民自身行为,引导公民在享受自身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让每一个普通人真正学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重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加快守法进程,建设法治社会,才能为建设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扩展数据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16新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针,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6”新政策确立了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实现政治文明的征程还在路上。我们需要继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克服法治发展的障碍。

参考数据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