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阮奶奶征婚》的影评,加急,谢谢!!!!!!!!!
《阮奶奶征婚》这个纪录片,可以说讲述出一个简单的故事。编导按时间顺序将阮奶奶从征婚到结婚,这个过程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片名的立意所在,我们受众了解到的是阮奶奶这位老人征婚,而她结婚则是一个美满的结果。此纪录片获得广电总局的新闻片评选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新闻性得到肯定。这个新闻就是阮奶奶做为大龄人,她勇于怀疑某些传统的弊端,并象一位战士一样去保护自己应有享受婚姻和美满家庭生活的权利。而这样的新闻,必定会引起公众的舆论。纪录片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报道了这么一个事情,还跟踪了事情的发展。我们受众所看到的就往往是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不仅是一个断层。阮奶奶身上有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一个企业要生存,重点在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一个民族的向心力,着重于所传承的精华;一个国家要利于不败之林,更需要有发展有突破。而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要拥有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许多西方国家都已经为老龄化社会问题出台许多方针。我们中国,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由于我们的现在国情是,我们的人口基数很大。国家发展与时俱进,国家工业,国家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在物质发展成果突飞猛进同时,必然产生多种副作用。我国国民精神思想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仿佛一时间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充斥了整个社会。党中央与国务院出台各种方针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土地税务改革,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这个国家,在这样一个经济与物质膨胀的时期,在国民***同建设新社会的高亢基调中,也悄然步入老龄社会。
阮永兰老奶奶正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结合体。她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她有退休金,还会坚持去自己卖菜补家用。有儿有女,还想有个生活稳定的老伴。但是由于她是一个八十二岁的高龄老奶奶,这些“创新精神”就引起了质疑和公开反对。阮奶奶的儿女就是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儿子正值壮年却首着一个简单的五金杂货店,倒是老奶奶还风雨无阻的经营自己卖菜的事业。从这个对比角度,《阮奶奶征婚》的编导,在选取阮奶奶这个人物时候,必定是下了一番苦功。我们记得有这么些镜头:
阮奶奶一边整理菜,一边接受采访,她说话的时候总是在忙碌着什么。而且编导选择的总是仰拍。
王广元(阮奶奶的儿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一个从杂货店里探出脑袋的镜头。这个是一个俯拍。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人物采访的处理,展现两个人物性格,也表明了编导的态度,还影响了观众的价值评价。这些镜头,我们可以猜想,在拍摄的时候,编导已经有种想要去让观众自己去对比的心理。他知道,聪明的观众,一定会把自己的心倾向阮奶奶。
阮奶奶这种“创新的心态”,在纪录片中也表现的丰富立体。有阮奶奶自述自己的想法,有其他人反对的评价和意见,也有赞同人的佩服和跟从。这就象一个新事物,它要被大众所接受,必定要经过一番艰苦的过程。影片中的两个兴奋点,也就是阮奶奶的两次相亲。我们记得在影片中,有这样两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段落。
在采访阮奶奶的时候,是一个不出相的记者采访的声音。这个是要引出阮奶奶的话,不能让观众听到一个老奶奶在自顾自地絮絮叨叨每晚没了。记者的声音,就象一个桥梁,架起观众与影片交流的桥梁。阮奶奶的喜怒哀乐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阮奶奶第一次相亲的时候,我们听到一个特别激动的女声,仿佛播报新闻一样在叙述阮奶奶的相亲过程。这个也是安排的合理,这突出表现阮奶奶这个新闻,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而这个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情节点——为什么一个老年人相亲会那么受人关注。这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吗?
这样两段落,前者先铺垫,是老奶奶的自我评价;后者则是阮奶奶是新闻的展现;而反映则穿插其中。编导也巧妙的表现出冲突来:
儿女的反对;大众的好奇;其他老年人的支持;部分人的帮助。
影片在最后,阮奶奶和顾爷爷两个人相依的走过正在下着雪的马路。两人的背景仿佛这还是壮年,而这场雪又极富有诗意,纪录片拍到最后成为了有甜蜜结果的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这样唯美的艺术性段落,留下无限可能的对其他存在的人物生活的构思。原来两人在一起,也是因为顾爷爷在无意中牵起阮奶奶的手。阮奶奶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不仅仅是她最终收获了这么一个婚姻。她对于自己追求的信念,和那份平静的心态,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