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市经济概况

1979,经过建国后30年的建设和发展,南海县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农业生产居全国前列,拥有独立核算企业326家,还有一批社队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30万元(1990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7.6亿元。30年的积累,为即将到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海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已经蓄势待发。天时地利人和,南海人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变化始于农村。1980前后,南海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终于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家庭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发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海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了“一主(粮)两翼(工副业、多种经营)”的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后来提出“三马(公社、大队、生产队)拉车”,到80年代中期明确形成“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六个层次(县、区、乡、生产队、经济联合体、个人)共同走”,从而充分调动了各经济层次、各社会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国有经济异军突起。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7.11亿元,而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71.9亿元,增长了4.1倍,其中工业产值增长了6.79倍。

南海被誉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四小虎”之一,在1992年7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列第四。南海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家庭承包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星星遍地,月亮不见”;没有城市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乏力。南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引擎。

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县设市,城市化成为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海启动了“五创”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信息城市)。“五创”工程不仅全面提升了南海的城市品质,而且大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成为南海经济发展的动力。

南海作为国务院办公厅1987确定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并不断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三高”农业和城郊农业的快速转变,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撤县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公有制经济运行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兴市,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规模和档次;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积极性。南海工业迅速做大做强。到2002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超过100家,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和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国家免检产品17个。在大力发展内生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到2002年,* * *拥有1534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23.7亿美元。

南海新城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信息、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南海实施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4年来,南海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78亿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976.95亿元(1990不变价),财政收入27.54亿元,职工人均收入14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