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信息
首先,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
“科技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科学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来体现,通过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来衡量。因此,应强调科技的社会属性,突出科技的人文价值,防止科技的“失范”或“异化”。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树子教授曾指出的:科学是求真的,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人文主义是好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我该怎么办?”。科学活动本身不能保证其发展和应用有利于人类进步,人文活动也不能保证其基于客观规律。因此,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没有人文的引导,科学技术要么对人类没有价值,要么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医学除了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即与人一起研究对象,直接为人服务。医学比任何一门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所有技术中最美丽、最高贵的”,“医生应该具备一个优秀哲学家的所有品质:利他主义、热情、谦虚和冷静的判断。中国古代南齐的阳泉在《物论:论医学》中指出:“大夫非仁者,不可信、智、理、不负、廉、不可信。是基于古代用医,择姓之后,其德可以仁厚博爱。”由此可见,“仁”与“理”是“博士”的必要条件,“博士”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素有“人文学术之国”的美誉,人文关怀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涵。中医非常重视医学实践的伦理价值。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疾病为中心,把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台受损的机器来对待。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贯穿始终,提倡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充分体现了“医为仁”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带有* * *性的科技,还是带有特殊性的医学,无论是古代哲人的探讨,还是今天人们的期待,都将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视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也飞速发展,现代诊疗设备和药物可谓令人目不暇接。医疗设备和药物的先进是医疗技术现代化的表现,是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技术万能”、“技术最好”的宣传,让今天的医学非人化了。医疗工作的对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有感情的人,而是一台需要修理或更换的机器;医生、患者乃至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先进的设备和药物才能保证健康”的现代迷信中。这是技术完美主义指导下的“医学异化”,说明医学已经逐渐偏离了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在违背“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医疗异化”带给我们的不一定是健康和幸福,而是不一定有效的“新药”、不必要的手术和昂贵的医疗费用。据报道有30 ~ 40%的手术是不应该进行的。成千上万种药物中,真正有效的只有10%,可有可无的有30%,完全无效的有60%。②此外,由误诊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从钱开始”,从ruin的医德失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中的肮脏交易,以及医疗卫生战线存在的其他腐败现象。这些都是医学与人文精神割裂的严重后果,不仅不会有利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还会制约医学本身的发展。因此,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医学发展中遇到或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医学本身难以解释和解决,不得不求助于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比如当医院的经济利益或规章制度与救死扶伤的责任发生冲突时;医患关系紧张直至发生医疗纠纷时;当人们批评卫生资源分配不公时;当医学的新进展给传统伦理带来冲击,导致新的恐慌;医学将何去何从?人们会如何选择?这些问题不得不由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卫生经济学和医学哲学等交叉学科来解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人类健康的角度,还是从医学发展的角度,都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其次,新世纪新形势下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学科的建设。
弗洛姆曾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的确,在打破神学束缚后的20世纪,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之前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还要多。科技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但也是这个奇迹造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取代了人性。回顾20世纪的得失,我们明确了20世纪的责任:回归人性,重新找到人性。当然,这并不要求我们抛弃科技,拒绝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而是要在科技中注入人文精神,在物质追求中注重人的修养,实现科技与人文、物质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新世纪和新使命需要新一代人。如何培养新世纪能肩负新使命的新人?当然,我们必须依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完整教育。20世纪的新中国,饱受科技落后带来的无尽灾难,渴望科技进步,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的观点,号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实现科技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然选择了科学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然而,在21世纪,人们正在从追求智力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人类社会也在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这些变化要求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也必须发生变化,即从单纯的科学教育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完整教育转变。就医学而言,虽然人们在20世纪末就意识到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医学模式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但这种转变到20世纪还没有真正实现。到2013年底,大部分医学工作者仍然迷信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虽然一些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有人呼吁重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但很少有人响应。要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深厚人文知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与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纳入医学教育教学计划,实施完整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学科相结合的教育)。
21世纪也是一个开放的世纪,世界正在从地区性向全球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将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全面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更加严格,专利期内假冒产品将是违法的;降低关税,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允许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内产品竞争;和服务贸易的开放,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根据中国入世后降低关税的承诺,从2000年起逐步降低中国进口医药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逐步取消药品进口许可制度等非关税措施。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承诺于2003年6月5438+10月1日开放药品配送服务业务,取消地域和数量限制。外商可以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此外,外商将可以建立合资企业和合作医疗和牙科服务,他们可以持有股份。持有证书的外国医生在中国的工作时间将从半年延长至一年。可见,入世后,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关税的减免,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将对我国医药领域的R&D、生产、流通(包括批发零售、进出口)乃至医疗服务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要在新世纪的国际交流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新型医学人才。这样的医学人才只有通过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完整的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是实施完整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即教学计划中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交叉学科,以整合不同学科(课程)对人才素质不同方面的培养效果,培养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再次,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也是适应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有人曾预言“软科学将引领未来科学的新潮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早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指出人类发展(人类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和自由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说明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文的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建设,以全面提高本国的人文发展水平。
在医学方面,由于医学是直接面对人文科学的,医学和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人文学科的发展水平,所以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一些国家在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研究机构。仅在美国,就有许多知名大学或其医学院设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师与学生学院)社会与医学研究中心;(NYU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医学人文研究所;(布法罗大学)医疗保健临床伦理和人文科学中心;(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命科学伦理与人文中心等。一些医学人文学科的期刊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医学人文学报》;文学和医学;医学人文;健康专家等的文学期刊。为了培养医学人文学科的专业人才,一些医学院校还开设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学位或课程,如:(哈佛大学)医学史&课程;医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伦理和医学人文等证书课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一些医学人文网站相继出现。比如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就建立了“医学人文网”。这些都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人文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如何?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塞浦路斯等国家。原因如下:虽然中国号称“人文学术之国”,人文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造诣深厚,但往往是“为学术而学术”;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也突飞猛进,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往往只是“为药而药”。也就是说,医学和人文学科都在孤立地发展,在关心人的健康、幸福和精神面貌方面做得不够。这就要求医学走出实验室,面向社会;人文学科应该走出图书馆,面对人群。即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世纪之交,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先后成立了一些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机构,如大连国际人文社会医学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等。也有一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人文类杂志,如《医学与社会》、《医学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史杂志》等。然而,对于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来说,其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与其地位和责任极不相称。因此,在世界追求人文精神回归的21世纪,中国有必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以适应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