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构建新供应链联盟,日印澳为何“不按套路出牌”?

全球化,一句话,是指地球“变小”的现象,但这种集中现象并不是今天才诞生的。回顾历史的长河,在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欧洲黑死病肆虐、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全球化的发展或倒退。总的来说,全球化有进有退,但从来不会戛然而止。

如今这场百年不遇的疫情,打乱了全球贸易的节奏,暴露了国际分工背景下产业链的脆弱性,给很多国家带来冲击,也促使他们重视产业布局和供应链问题。

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经济部长会议。除了表示共同努力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发展,他们还寻求制定“供应链弹性倡议”(SCRI),即聚在一起取暖,重建新的“供应链联盟”。

那么这三个“好朋友”在这次供应链规划重置中的需求和优势是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澳大利亚,这个南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它的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但在对中国做出一系列错误举动后,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连续两个月对华出口遭遇“滑铁卢”,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现在澳大利亚迫切需要将其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转移到日本或印度。

让我们看看印度。冠状病毒肺炎累计新诊断病例已超过500万,仅次于全球第一疫情国美国。印度也在想办法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强烈影响。

印度一直想加入东亚贸易圈,但由于印度目前不在RCEP谈判中,如果今年谈判RCEP,印度将失去在东亚贸易圈的地位,因此印度只能寻求与日澳构建小联盟。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鼓励其制造业。今年3月,日本政府首次拨款2200亿日元为本国制造业回流提供补贴,同时出资235亿日元用于国内企业加强和多元化东南亚供应链。

于是,拥有强大制造技术实力的日本,拥有丰富稀有金属等资源的澳大利亚,以及拥有巨大内需市场潜力的印度,取长补短,兴致勃勃地谈合作。

然而,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改革供应链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仍存在许多变数。

首先,重置供应链需要时间。目前这个“日印澳供应链联盟”还只是在构想阶段。建立新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至少三到五年。届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和中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大的变化,因此很难判断这一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其次,日本企业不愿意与不遵守规则的国家合作。以印度为例。日本公司从1992开始在印度。但是,在印度的日企一点也不手软。日本企业在印度建设的高铁项目被无限期叫停,印度一直对日本科技产品额外收费,印度人一直在哭,一直在罢工。

可以说,不按套路出牌的印度,让做事认真、尊重规则、追求极致的日本人吃了太多苦头。有鉴于此,有声音指出,日印澳同盟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官方姿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日本商界是否愿意趟这趟浑水还很难说。

而且,基于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在华外企很难改弦易辙,重新开始。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占全球的28%以上。

总之,中国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成熟的供应链,政府的政策支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国际资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一切都不是印度短时间内能赶上的,更不是轻易取代中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的日本恐怕也无力抢占亚洲最大的话语权。

文|李泽普标题|曾艺评论|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