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食用菌研究所相关报告
原载于农民日报1997 65438+10月24日。
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国家新长征突击手刘永昌研究成功的塑料袋栽培黑木耳技术,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万农民采用该技术,创造产值7亿多元,获得净利润5亿元。
65438年至0980年,刘永昌利用木屑和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用小塑料袋在地面上种植,成功培育出黑木耳,使黑木耳的生产从林区走向田间地头,从只有几个人到千家万户。
刘永昌大田种植黑木耳,每亩成本3500-4000元,周期3-4个月,产黑木耳400-500斤,纯收入可达1-1.5万元。与传统栽培相比,黑木耳生产周期仅为1/10。地栽黑木耳抗杂菌能力强,花大、肉厚、产量高,内在营养成分和外观商品形状均超过一级黑木耳标准。塑料袋种植黑木耳易得,成本低,效益高,成为百万农民致富的好项目。据了解,全国已有近3万亩黑木耳采用该技术栽培。
目前,刘永昌正在和国家扶贫办一起筹备实施“百县黑扶贫工程”,计划在全国选择212个贫困县,用3年时间发展5万个塑料袋种植黑木耳专业户,让他们当年脱贫。(荣广达)采用液体菌种,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确保吃上“放心蘑菇”
中国食用菌生产装备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经济日报原经济参考已删除。
由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的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近日从大连泉和菌业有限公司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据专家介绍,这条生产线的出现,将使我国食用菌生产结束依靠固体菌种的历史,彻底淘汰千百年来千户农民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杂菌污染、质量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问题,给食用菌产业带来根本性的革命,开创我国食用菌产业化、标准化的新时代。这项成果由16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设施连接成自动化流水线,拥有11项国家专利。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可节约97%的占地面积,95%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21%。而且生产线的温度、湿度、照明、通风都是自动控制,可以进行。为食用菌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充分发挥我国食用菌生产的独特优势,成为入世后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对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传统农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到现在,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基本上是农民建棚,户户建灶,手工操作,千家万户药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严重,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成为“绿色食品”。而且由于季节的影响,蘑菇生产的时候经常堆积,过了季节就没有货了。整个行业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这种落后的生产销售模式,不仅让消费者不敢放心食用,也严重制约了21世纪这种健康食品在国人中的普及。更遗憾的是,我国食用菌生产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期货贸易和超市、连锁、生鲜、高档销售的要求,也难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以木耳为例。在黑龙江林区,黑木耳生产的原料主要是锯末,生产场地是林地中的露地,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是传统的生产方式重复使用药物导致质量差,农药残留高。近年来,发达国家食用菌需求和价格连年上涨,食用菌国际市场基本上是“产多少卖多少”。如果洪昭光教授把黑木耳列为每天必吃的黑色食物,那么每人每天至少食用5克,全世界才能供应2-3天。包括黑木耳在内的各种食用菌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商业化栽培木耳,没有国际竞争,是名副其实的“木耳王国”。随着黑木耳和各种真菌的特殊营养价值和特殊疗效知识的普及,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006年,科技部将“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及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动了“液体蘑菇机械化生产线”的快速研发。这项由大连泉和菌业有限公司研发的科技成果,为我国食用菌的生产、销售和出口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新局面。这条生产线可以用来建设机械化标准化的菌种袋工厂,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采用液体菌种和机械化生产线集中生产菌种袋,使前期复杂、高风险的菌种袋生产流程变得轻松、简单、标准化,再配送给农户生产蘑菇。投产日产量5万包菌的生产线。设备投资50万左右,只需要不到2000平米的厂房。年产量可达15万包。蘑菇厂不仅能盈利300-400万元,还能带动1500农民和下岗职工就业,每户当年可实现收入1万元。一些食用菌种植大户和想投资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者纷纷引进生产线建立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对这种新型农业项目产业化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食用菌产业化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记者高)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