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摘要:虽然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摘要:虽然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本文指出,开放的市场是提高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信息化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力;产业集群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培养自主研发能力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制度创新,产业集群信息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汽车工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入世后,中国汽车产量快速增长,每年增加1万辆。2004年突破500万辆大关,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出口也快速增长。2004年汽车零部件出口74亿美元,同比增长70%以上,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推动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600万辆,约占世界市场的1/10。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为1:2,间接关联度为1:5。汽车产业产值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2.5倍。汽车行业每增加1元,会给上游行业带来0.65元,给下游行业带来2.63元。汽车工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形成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条件最多。目前中国每7个人中有1人从事汽车相关工作。
可见,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近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研究》。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其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汽车工业强国。
中国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美国为41.7%,日本为42.4%,德国为47.3%,韩国为61.6%。
根据2003年《IMD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的统计,在2002年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7个国家中,除中国外,6个国家都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或在企业工业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开放的市场是提高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005年6月65438+10月1,我国取消了汽车的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并进一步大幅降低进口关税,汽车关税降至30%,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13%。2006年7月1,汽车关税最终降至25%,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降至10%。其他与WTO不一致的贸易保护措施也被取消,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国汽车工业造成很大冲击。应对这一冲击的首要措施是放宽汽车行业的准入限制,尽快形成开放的汽车市场。
由于严格的产业进入限制,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不完全的。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都是组装和制造行业,在技术和市场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更高,市场竞争后的产业集中度更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电行业几乎不存在,后来发展很快,出现了上百家家电厂商。由于市场竞争,形成了以海尔为代表的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企业,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而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家电产业的积极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家电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营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基地。刚刚略有打破的中国汽车行业垄断也证明了开放市场的正确性。新机型层出不穷,导致价格下降,形成竞争态势。长期以来,车型和价格的变化都是以年为单位,而现在多以月为单位,使得汽车市场呈爆炸式增长。
如果进入政策更加合理,让真正负责任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形成积极有效的竞争,中国汽车行业优势企业的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市场潜力的挖掘,都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制度创新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先导。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汽车工业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制度优势。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基础是法人财产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产业时间长、影响深,产权关系极其复杂模糊,国有产权“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汽车工业要大力收缩国有经济规模,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特别是对国有产权进行重组和重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明晰产权边界,尽可能降低汽车工业中的公有制比例,解决企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机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治理创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第三,实施组织结构创新,实现资源整合。彻底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通过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异地改造,实现“产业集约化、产品高科技化、资本多元化、市场化运作”。
信息化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力。
“如果把工业化水平比作汽车生产企业稳定的后轮,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前轮驱动,‘前轮’和‘后轮’的互动可以使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获得‘四轮驱动’,实现良性循环。”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汽车工业面临着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汽车技术和产品,也是适应汽车产业全球化竞争,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以信息化带动汽车工业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汽车制造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最终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汽车工业管理、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加汽车生产品种,提高质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信息化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公司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总厂是中国最早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之一。实施信息化管理后,企业编制生产计划的时间从六天缩短到两个小时,在销量增加40%的情况下,企业的库存减少了25%左右。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散、乱、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生产集中度低,汽车企业规模小。全国123家汽车生产企业中,年销量在10000辆以下的企业占绝大多数,分布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属机械、交通、航空、兵器等9个部门和系统。2004年,仅一汽集团就生产了近654.38+0万辆汽车,销售了654.38+0多万辆汽车。年销量超过50万辆的企业有4家,其中SAIC集团产销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33家车企,年销量大多只有几万辆,最少的也只有几百辆。10家客车制造商中有三家生产和销售的汽车不到65438+万辆。汽车工业是一个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世界汽车工业诞生65,438+000年来,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从早期全球数千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今天只有少数“6+3”企业的寡头竞争。在这9家公司中,前三家占了全球汽车产量的近一半。2004年通用达到899万辆,福特790万辆,丰田747万辆。任何一家公司的产量都超过中国同期的年产量。
产业集群可以作为大多数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但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生产方式迂回明显的汽车产业,尤其是精益生产方式、模块化日益明显的汽车产业,其集群效应更强,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更明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比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市,都是著名的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汽车大国,印度正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汽车生产地理集中的现状,可以选择上海、长春、武汉等一些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作为汽车产业集群,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培养自主研发能力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自主研发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开发的实力。中国汽车企业一度希望通过与国外汽车巨头合资来加快技术的引进和升级。65438-0994年中国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强调“以市场换技术”,促进了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商合资,使中国企业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科学治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长期依赖外资的进入有一定的弊端。使得我国汽车企业逐渐失去市场,不学习国外的核心技术,还要支付品牌使用费、技术转让费、KD零部件采购费等。互相牵制,从而降低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利润分配上,往往是外商占据了大部分利润。
2004年6月10日,我国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国汽车企业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摆脱技术上盲目依赖外方的局面,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与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国汽车企业积累了近20年的合资经验。要实现它们的自主发展,就必须从合资转向自主研发,就像日韩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一样。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也说明了自主研发对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公司自2001首次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轿车以来,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每年都在50%以上,2001年的销售收入是2000年的l7倍之多。奇瑞公司从1999年底开始生产汽车,但汽车销售业绩逐年增长,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匹“黑马”,短短两年多时间销售收入就进入中国汽车企业50强。
参考资料:
1.雷音生。汽车工业新型工业化的探讨。2005年经济论坛
2.朱金生,刘芸。自主研发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汽车行业研究,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