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cq被icq起诉。

1999的八月和九月:

拥有OICQ的深圳腾讯两次收到AOL的律师函,称ICQ是他们的专利。腾讯1999 65438+10月26日注册的oicq.com和1998 65438+10月7日注册的oicq.net的域名含有ICQ,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2000年3月3日:

AOL正式向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 (National Arbitration Forum)递交了起诉书,并以律师函的方式通知腾讯向NAF递交域名纠纷抗辩书。律师函还声称已经有smsicq一案,AOL胜诉。这使得法官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进行比较。所以腾讯也是注定要输的。我们劝腾讯尽快更换域名,不要再争了。

2000年3月21:

仲裁员詹姆斯·a·卡莫迪(James A. Carmody)最终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决定将这两个域名归还给AOL:

OICQ事件打响了2000年中国捍卫域名的第一枪。

遗憾的是,国内对此事的报道很少。腾讯也是吃黄连的哑巴,苦说不出,但又要低调。然而,当中国的网民找不到OICQ的网站时,又有多少人会认为背后埋着许多即将到来的战斗呢?

如果当时报道了,也许后来的金志塔就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了。连诉讼程序都搞不清楚的彻底失败,有一半源于自己的失误,甚至把来自WIPO的起诉书当成了美国法院的传票;另一半是国内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

根据NAF(国家仲裁论坛)撰写的仲裁,OICQ对AOL的指控作出了及时的答复。仲裁会上,两名律师分别代表AOL和腾讯进行仲裁答辩。虽然腾讯尖锐地指出AOL当时并没有在美国注册为“OICQ”,更重要的是它甚至没有在中国注册,但它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有趣的是,AOL指责腾讯试图注册“0icq”而不是“oicq”,以及数字“0”而不是字母“O”,并解释说这是腾讯恶意注册的明显例子。腾讯反过来指控AOL在诉讼开始前恶意注册“oicq.org”。

据笔者调查,AOL于2000年2月3日在www.oicq.org注册,3月3日正式向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国家仲裁论坛)递交起诉书,两者仅相隔一个月。很明显,这是AOL为了达到目的的阴险伎俩。是处心积虑,动之前的深思熟虑,老辣手段惊人。事先埋下的棋子显然在最后的仲裁中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