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的推进

物联网(IOT)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已被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带来的产业价值是互联网的30倍,它将形成下一个万亿美元的通信服务。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分别支持了一批RFID(电子标签)、传感网、智能传感器项目,金卡工程也启动了一批RFID行业(本地)应用试点,但大部分应用项目以闭环应用为主,规模化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悉,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仍将以重大应用项目为重点。“十二五”物联网十大应用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与军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芯片研发、制造和封装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考虑到物联网产业的信息安全和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目标,芯片厂商被寄予厚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日前指出,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中央政府之前,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物联网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到五年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应用领域。在已经出台的地方规划中,上海、重庆、江苏、广东、陕西、辽宁等省市已将物联网列为3-5年智能电网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不仅物联网的规划陆续出台,各地也开展了物联网试点。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市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我国物联网开始了产业化的序幕。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大展拳脚、相互竞争的舞台。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的缺失会极大地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其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技术,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无法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国家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出台积极的可行性政策。出台相关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政策先行”将是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互动。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很多行业有很大的交叉性。但是,这些行业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五是实施重点应用领域重大专项。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在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通过“地方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虽然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但商业人士都认为它将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的产业。据相关人士透露,从现在到2020年的十年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三个关键发展阶段,成长为规模超过5万亿的庞大产业。物联网市场潜力巨大。物联网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将推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器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物联网是信息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既是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