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有顶级的超级计算机,却没有可用的消费级CPU?

首先,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正在迎头赶上。要知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当时中国还在抗日战争中。所以从技术积累的角度,我们是远远落后的。就像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中美科技企业的巅峰对决与爱情厮杀》一样,美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IT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软件方面,有微软、甲骨文甲骨文、蓝色巨人IBM、亚马逊Amazon、谷歌Alpabet。还有脸书,Youtube...这个列表太长了。消费级CPU方面,全球前三都在美国,分别是Intel和AMD,NVIDIA的Nvidia(移动CPU领域的老大ARM正在被这家公司收购)。此外还有强大的苹果,基于ARM架构的M1芯片也用于个人PC笔记本。

第二,如上所述,我们在追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其他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唯一不能克服的就是专利。在消费级CPU领域,很多专利被英特尔和AMD垄断。早年中国台湾省有VIA(现已关闭)。中国要想研发通用CPU,必须跨过专利的门槛。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在手机领域,高通靠专利授权赚了很多钱。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么绕开,要么付费使用专利的权利,要么交叉许可自己的专利(比如华为和高通都有交叉许可)。

第三,现在我们有少量的消费级CPU在用,比如龙芯,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兆芯,授权合资的通用CPU,腾飞和鲲鹏,应该是国内最新通用CPU的典型代表。沈巍的定位是超级计算领域。被开发出来之后,需要生态的培育,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开发出来,还需要操作系统、软件、用户习惯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还处于通用CPU的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决定的,就一定能赶上,赶上,因为我们中国决定的,就一定能成功。不破楼兰誓不还,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