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环保论点和论据
1,什么是“这个”,如何“基于……”
本最初指植物的茎或根,与植物的枝叶相对。现在“本”的意义已经被抽象为基本的、本质的、主要的、重要的、关键的和基本的意义。古代有“民本”思想,源于孟子最著名的一句话:“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孟子》)民本思想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说明,以什么为根本,就是把什么看得更重、更高。由此也可以知道“本”是主导因素,而不是排他因素。本并没有完全排除次要因素。
在这场竞赛中,正反双方在定义时都对“本”有着正确的理解,都强调了人或自然的重要性,同时兼顾了另一个次要因素“和谐”,这是双方都认可的。但是,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论点存在一定的偏差。正面说以自然为本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负面说环境恶化是以人为本的结果。其实以人为本不一定要牺牲环境,以自然为本也不一定要牺牲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当然,在辩论中使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是允许的,但是双方都可以用非排他性的理由来反驳对方。比如,当反面讲述牺牲个人生命保护自然的例子时,正面可以说:以人为本,正是要在避免此类悲剧发生的前提下做好环境保护。
2.“服用什么...“旨在以环境保护为基础?
环保是一个大的范围,可以分成一个努力的小范围。双方都会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观点的小范围来论证什么是依据。积极的一方指责消极的一方只是论证了环保的实践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而不是环保的目的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反对的一方还指责积极的一方在环保问题上论证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但在环保问题上却没有说明以人为本的必要性。这种指责是对的,双方都在回避重要的问题。其实如果你准备充分,各方面都无所谓,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在场上可以看到对手论证范围的不足,然后以此作为攻击素材,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技巧。
反对的一方更充分、更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技巧,他们不仅指出了赞成论点范围内的不足,也指出了偏离论点范围的地方。反对的一方指责积极的一方在环境利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在环境保护上根本没有体现以人为本。这样看来,好像是有人没有动别人的弓或箭,只是为了让别人的箭不中而动了别人的靶子。在比赛中,我们没有看到正方的人试图将目标向后移动。
反对派在“本”的范畴上一直是矛盾的,他们最大的攻击点就在这里,这也是他们落败的最大原因(不知道反对派有没有输)。一开始反对的一方并不想说“本”是目的,而是方法。反方最初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人类要想图谋自身的良好发展,就要以自然为基础,就像商家以顾客为中心就能赢得自身的发展一样。众所周知,这种手段是二级基础,兴趣是最高级基础。一般来说,人们指的是利益为本,而不是方法为本。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希望用这种“以民为本”的方式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对方也知道方法站不住脚,后来转而攻击广场上的目的。
3.环保的出发点或目的是什么?
反对的一方举出了很多以牺牲人类自身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生态平衡的环保例子,以此来说明以自然为本,必须把自然利益放在第一位。相反的观点,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是对立的,以人为本必然会给自然带来伤害。所以,只有牺牲人类的利益,才能满足大自然的利益。反对者虽然也强调“和谐”,但他们认为人类只有放弃一些既得利益,才能达到和谐,而要放弃,就要有以自然为根本的思想。
正如反方指出的,正方并没有指出这样的反例。赞成者把全部力量放在反驳上。从一开始,支持者就在这个利益或目的上建立了一个与反对者竞争的阵地。方正构筑的最稳固的防御工事,是“文明”的人。他们花很多时间讲文明人的中庸之道,讲对环境和谐的理解。目的是为了表明现代文明人的利益与过去不同,人类与自然的利益是可以“双赢”的。比如,过去人们只看到森林给人类带来的木材效益,没有看到风景、气候、空气、雨水、物种等生态效益。另外,现代文明人更注重自己心理愿望的实现,实现一个愿望也是实现自己的利益。
正是积极的一方构筑了这样的攻防阵地,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对方任何一个以自然为导向的案例变成以人为本的案例。他们用精神利益、长远利益、宏观利益、根本利益来否定物质利益的贡献,说明以人为本意味着他们仍然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保护环境。因为人类发展到现代,兴趣范围大大扩展,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人为本也可以完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