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知识
主要支流: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赣江等。
主流峡谷:深度大于宽度的陡坡峡谷。一种V形山谷。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隆起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区。当地面抬升速度与下切相协调时,容易形成峡谷。中国的长江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建设水库坝址的理想地区。
流域地貌:盆地内高原和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和低地占10.5%。
支流湖泊:我国大部分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岳古宗列盆地,向东蜿蜒,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面积4.2万平方公里)。根据地质演化史的研究,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早更新世晚期,115000年前,盆地内只有一些不相连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部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隆起,河流被侵蚀和侵蚀。654.38+0.05万年的中更新世以后,湖泊和盆地已逐渐连通,形成了黄河水系的雏形。直到654.38+万年至654.38+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渐演变成一条从源头到河口上下奔流的大河。
由于黄河洪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区后迅速淤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洪水河道不断淤积上涨,成为高于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会溢出洪水走新路。黄河下游河流迁移的严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据文字记载,黄河曾多次改道。河道变化范围西起郑州,北至郑州。
到达天津,江淮以南,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从周定五年(公元前602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年间,黄河的迁徙多在今河道以北地区,侵入海河水系,流入渤海。从1128到1855的700多年间,黄河在现河道以南改道振荡,侵入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改流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古代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疏松,易于耕种,适宜发展原始农牧业。黄土的特性有利于先民挖洞,共同生活。
早在165438+百万年前,“蓝田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流域内还生活繁衍着“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众多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江南北。这些古代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由远及近不断发展,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早在6000多年前,盆地就开始出现农业活动。大约4000年前,盆地内形成了一些血族部落,其中颜地和黄帝是最强大的部落。后来黄帝获得了首领的地位,与其他部落合并,形成了“华夏族”。后人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殿,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全世界的华人都把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称之为“母亲河”、“四耻教”,把黄土地作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在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历朝在黄河流域建都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安阳、Xi、洛阳和开封位于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Xi安(含咸阳),从西周、秦、汉到隋、唐,有13个朝代作为首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八江帝都”。东周迁都洛阳后,东汉、魏朝、隋朝、唐朝、侯亮和后周都在洛阳建都,延续了900多年,有“九朝古都”之称。开封,位于黄河南岸,古称汴梁。春秋时期,魏惠王迁都大良,北宋时在此建城约200年。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盆地出现了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冶铁,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洛阳出土的经过一系列处理的铁锹和铁斧,表明中国比欧洲国家早2000多年发展出铸铁的软化技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学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以及大量的文化经典也在这里产生。北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