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学有多少本书?

大学专业:

学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宋代大理学家朱的故乡,中央苏区,中国绿色之都,全国文明城市。校园占地面积1421.43亩,各类建筑面积约40.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3.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54380+03.49万平方米。图书593.95万册(其中电子书423.95万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5554.08万元。信息系统和网络应用基本满足办学需要。专任教师86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85.58%,高级职称占44.41%,双师型教师占63.78%。全日制学生14702。,拥有13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八个学科门类,构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有4个省级应用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专业,1个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0个省级一级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服务业专业,4个省级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1个省级一级课程。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课程“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5个省级专业群和3个校级专业群,组建了10所产业学院,其中三明大学-中兴通讯ICT产业学院为福建省首批示范产业学院。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得到加强。建成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与服务平台4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心1研究分支机构。拥有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2个省级研究所(研究院)、2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文化基地、65448个省级协同创新院产业分院。省级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知识产权创新中心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基地1个,省级科技经济一体化服务平台1个。近三年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国家项目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授权专利468项。《三明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是省教育厅闽台合作项目学校、教育部中外合作项目学校和接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先后与台湾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台湾省中央大学、香港高等科技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17所台港澳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近4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派出143名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 *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63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秉承“明德、李明、智明”的校训,打造“拼搏、追求卓越”的校风,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受疫情影响,2020年就业率为90.41%,被评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党建示范单位、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先进集体、华夏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致力于打造应用型强校,培养人才,秉承育人强校的总目标,强化德育,超越服务发展,坚定地走一条高质量地方应用型学校的办学新路,朝着建设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三明大学是第二所大学,三明大学位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新兴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是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的省级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市为主的* * *管理体制。重点专业植物学、生物化学工程、结构工程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艺术设计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职工744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6人。专任教师533人,硕士以上学历占40%。高级职称占38%。博导2人,“新世纪国家人才工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属高校名师3人,三明市拔尖人才4人,三明市杰出人才1人。奖励奖学金和学生资助措施1。学校奖学金:有师范生奖学金和非师范生奖学金。2.国家奖学金: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会推荐其申请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3.励志奖学金:学校将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和申报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4.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用于帮助普通高校全日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5.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贷款和学生贷款。6.学费减免: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学费减免。7.其他资助渠道:支持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积极引入社会助学基金等方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