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私营企业的具体规定
1.继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各部门不得以备案、登记、年检、认定、认证、指定或要求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设置市场准入壁垒。
2.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体系: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3.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 * *共享制度,全面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
4.完善市场化重组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
5.完善融资支持政策体系:完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券商参与的市场化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6.完善防范和清理拖欠账款机制:严格落实中小企业保障支付规定,完善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拖欠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和惩处力度。
7.强化人才和就业需求: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完善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连续性政策机制。
8.完善配套政策直接准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直接准入机制作用,推进涉企资金直接准入。
9.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依法依规履行企业相关政策调整程序,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过渡期。
10.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执法司法中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和地方保护主义。
11.构建从源头上防治民营企业腐败的体制机制:出台司法解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贪污、挪用资金、行贿等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
12,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
13.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监管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
14.完善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制定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定期公示,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15.引导和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做到治理规范、制衡有效、合规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16.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7.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应用创新。
18.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成品设计研发延伸;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
19.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自愿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职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水平。
20.依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推出一批“开绿灯”的投资案例。
21.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22.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开阔国际视野,大胆敢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
23.加强民营经济代表队伍建设:优化民营经济代表队伍结构,完善遴选机制,兼顾不同地区、行业、规模企业,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倾斜。
24.完善民营经济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民营经济人员专题培训和学习研讨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
25.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亲清政商关系,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要建立新型的双向亲清统一政商关系。
26.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及其人: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巨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对待民营经济人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
27.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凝聚倡导创新创业的正能量,提升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
28.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民营企业自觉承担促进繁荣的社会责任,积极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全体员工利益建设,使企业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员工。
29.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30.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监督落实,重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保护产权、促进创业等政策,完善评价监督体系。
31.及时总结评估:在与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评估中,开展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专项评估和评估。
31私营企业的特点:
1,更注重高质量发展。强调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此举体现了优化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的意图,符合当前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和实体产业发展的特点。
2.从扩大市场准入到完善配套机制。相比之前的36条政策,“民营经济31”更加关注民营经济在相关领域发展起来后,如何更好地发挥稳增长、促就业、促科技创新的作用。
3.从打破显性壁垒到打破隐性壁垒。促进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人为设置政策限制,提高政策的效率和落地效果。
4.从保护员工权益到保护企业家。与之前的政策相比,不仅强调职工权益保护,更强调企业家权益保护和配套服务提供,旨在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