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后,下一部中国科幻的引爆点在哪里?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深空探测...科技突飞猛进,科幻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担心科幻作家不再写科幻小说了,因为科学已经做到了。
"科技对科幻小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幻作家凌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等,20世纪中期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不过,她也强调:“科幻作家并不害怕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理论发现层出不穷,科幻的疆域无穷无尽。”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岩看来,科幻作家确实需要“跨界”了解科学进步、前沿技术和前沿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科幻作家除了追逐技术,还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科幻的核心和本质,思考科幻生存的地方。”冯岩说,科技创新的“快进”对科幻小说作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激发科幻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科幻作家带来了危机感。面对“更科幻”的科技发展,科幻作家应该进一步拓展想象力,满足今天读者的期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林从小就是个电影迷。他建议,影视创作者如果有机会看到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增加科学认知、体验科学精神的场景、人物和发现,就应该去科研和研究的第一线。
培育中国的“科幻语境”
普遍流传的新科幻来自东方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后《流浪地球》时代的中国科幻寄予厚望。
“《三体》和《流浪地球》的高度短期内难以超越,但不代表未来无法超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玲认为,“如果中国元素能更好地融入科幻创作和极致想象,未来影响世界的作品还是可以期待的。”
"从主题、风格和类型来看,我们期待一种中国科幻小说."冯岩说,确立“中国科幻”的价值和原创性,而不仅仅是模仿和追随,这是非常迫切的。在参加了第二届科幻影视创投交易会的最后路演后,冯岩感触颇深:“我注意到了很多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的主题,比如失去独立性的家庭是如何被AI(人工智能)陪伴的。这种中国文学传统映射到科幻创作中,与科技相结合。”
在他看来,遵循中国科学创新、技术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路径,中国的科幻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颜屋坦言,在科幻作品的内容上,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也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变化。“但我们需要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作品,能够展现不同的表演,这是科幻创新的本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片导演兼编剧郭帆强调,中国的科幻土壤需要更多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以发展中国的“科幻语境”,“只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科幻才会蓬勃发展”。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表示,科幻小说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只有社会达到足够的发展水平,拥有丰富的科技土壤,才会带来足够的科幻读者和作家,形成科幻高潮。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按照这个趋势,“世界科幻中心和分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
将科学与电影的融合付诸实践
7月23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科幻电影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简称“科幻十条”,为科幻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利好政策不断释放。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以下简称科创融合办)和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相继揭牌。相关部门联手加强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的科学管控,促进科技与电影创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增加科幻科普电影资源的观赏性,丰富片源供给,推动“科幻十条”的实施。
各方对此建言献策。王晋康真实地说:科学家会担心自己作为科学顾问的影视作品会以一些被诟病的科学伤害而告终,科学影视一体化办公室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王直言,有关部门应该解决科学家“名正言顺”参与影视创作的问题。
编剧兼制片人张小北基于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的经验,建议应该有一批懂两种语言的人作为科学界和影视行业之间的缓冲,由科学影视一体化办公室在两个社区之间建立高效快捷的沟通模式。南派泛娱乐CEO叶芳仓指出,不仅科幻电影需要科学顾问,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也需要科学顾问。科学的真实表现,让剧情更可信,更有代入感。希望科创融合办能管管。
“有关行政部门应该建立这样的交流机制:用科学的真实性帮助影视创作者更可信地讲述故事,让他们站在更高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发展想象力和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