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任用、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类管理的途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助规模。鼓励各类农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水平。
(6)加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进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和包装标准化。鼓励商业企业、邮政系统等各类投资者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连锁式“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跨省互通。
(7)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高产粮食科技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食价格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资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建设。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养殖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中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有机结合,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利益。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补贴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用担保手段和担保方式,有效解决龙头企业购买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关联产业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项目,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畜牧养殖等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油的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