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涉及哪些哲学和科学问题?
每天早上醒来,
镜子里犯困的真的是你吗?
你是否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
你知道的事实是真的吗?
一切都会慢慢揭晓。......
爱丽丝梦游仙境
1860,在英国作家刘易斯?随着卡罗尔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好奇的爱丽丝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优雅而神奇的梦幻世界。1999年,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中,怀疑世界有问题的尼奥跟着一个有白兔纹身的性感女孩去了地下狂欢派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进了真正的沙漠。
鲍德里亚
第一集中,一个电脑朋克带着他的小白兔女朋友去尼奥家做交易,尼奥从一本镂空的书里拿出一盘非法软件——注意,镂空的书是鲍德里亚的代表作《模仿与模拟》。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鲍德里亚对《黑客帝国》的影响。而墨菲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欢迎来到真正的沙漠”直接来源于该书第一章第一页的第二段。
简。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也是一位旗帜最鲜明、作品最晦涩的后现代“超级”理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英文,宣迅速奠定了他“后现代理论精神导师”的地位。与福柯和德勒兹相比,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当代艺术、社会形态和转型的研究和思考无疑更有深度和启发性,大象社会就是由他提出的。他的理论对影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摄影更有启发。看看这些名言:“打倒一切存在真实世界的假设”“在一个完全本末倒置的世界里,正确只是一个错误的行动”“超越某个时刻,历史不再真实,不知不觉,全人类都把真理抛在了身后。从那一刻起,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真实……”“今天,整个系统在不确定性中摇摆,所有的现实都被符号的超现实模拟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现实。目的已经消失,我们现在被各种模式塑造。”
赛博朋克(电脑朋克)
赛博朋克/赛博空间一词源自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一部关于神经计算机网络的小说(详见下文第N节)。在这本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中,吉布森首次发明了赛博空间这个术语:“赛博空间,每天都有数亿操作员经历的一种交流想象......人类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数据吸引模式。非常复杂的成分。”除了吉布森,还有一批80年代的硬科幻作家,比如布鲁斯·斯特林。
赛博朋克的信条是:信息自由,实践,去中心化,领导。信息需要并且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由所有人使用/控制。赛博朋克也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沉迷于高科技工具,鄙视人们以传统方式使用它们。赛博帕克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是永恒的反独裁主义者,他们是埋藏在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炸弹。
纵观赛博朋克的历史,普罗米修斯是保守的西方世界赛博的典范。然后是羽蛇神,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信封的羽蛇神,然后是自由职业者,疯子...直到黑客帝国中。
笛卡尔(笛卡尔)
现代欧洲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笛卡尔试图为科学建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沉思录》实际上是《第一哲学的沉思》。笛卡尔注重思维的精密,不相信感性经验。他认为只有理性思考才是可靠的。他从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开始,一扫自己的偏见,寻找一个最可靠的命题作为出发点,然后进行推论。笛卡尔进一步深入数学领域,却发现连数学都不可信。万一背后有个“恶毒的魔鬼”,扰乱他的心智呢?他发现最可靠的事实是他在怀疑自己;所以,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肉体的存在则必须推断。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勺子不存在)”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起源,一是来自感性经验,二是来自自然观念。他更注重人才的概念。他认为自我、上帝、时间、空间、完美、无限、几何公理等概念只是天赋的(显然,对存在/真理的不懈追求也是黑客的天赋概念)。
笛卡尔还提出了著名的心身共鸣理论,即物质的身体和非物质的心灵可以相互影响。
还记得《黑客》里Neo的疑惑吗?“如果我死在那里怎么办?”"当灵魂死亡时,肉体将不复存在。"
e存在主义(存在主义)
现在,假设得到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的不是尼奥,而是简?保罗。萨特、艾伯特?加缪,马丁?海德格尔,那么他们将如何选择?显然,这三位存在主义大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黑客帝国》,进入真正的沙漠。那里可能很痛苦,但毕竟还原了存在的真相。
按照萨特的观点,觉醒前的Neo只是一个en-soi(自足的存在,比如桌子),觉醒后就变成了一个pour-soi(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也就是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选择和存在负责。
存在主义追求绝对自由、终极解放和自由选择。表现出异化和荒谬,控诉/反抗所有传统习惯,只有当我们完全确信所有尘世存在的悲惨和无意义时,我们才能看透一个从废墟中升起并通向王国救赎的前景。幻灭感、荒诞感、无望感、虚无感是一个赎罪的过程,就像“弥赛亚”到来之前的痛苦。上帝是否存在不是真正的问题。人需要的是重新发现自己。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人先存在,在这个世界上遭受各种波折,才能定义自己——这简直就是尼欧的觉醒体验。
恋物癖
在《黑客帝国》衍生出的众多“主义”中,恋物癖这种传统的性偏差,进一步演变成了消费数字恋物癖——尤其是当超媒体取代超文本,虚拟现实取代传统空间的时候,足以在影片中发现很多乐趣。尤其是无限迷人的子弹时间:对一个物体、某个部位、某个动作的长时间/多角度的滞留和留恋。这对应了弗洛伊德的恋物癖概念:恋物癖的客体其实不是商品,而是主体不愿意动。
克诺斯替主义(gnostism)
基督教早期的一个流派,尊重某种精神直觉,包容东西方哲学,一度被视为邪教。诺斯替的世界观是二元的;宇宙中有两个神,一个是善,一个是恶。至高神创造了一系列灵体,都是神圣的辐射。宇宙是由更低级的“造物主”创造的。物质是邪恶的;灵魂必须脱离肉体,必须从光的国度(基督)派遣一位天使到世界上来。基督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幽灵;也可能是凡人,暂时获得更高的力量。人要得救,必须接受秘密的仪式,获得更高的“知识”。有些人在伦理上提倡忏悔,但也有人认为肉体行为不影响救赎,所以不禁止情欲,过放荡的生活。
享乐主义(Hedonism)
《黑客》第一集里的塞弗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为了感官上的满足背叛了黑客组织(在虚拟餐厅里与特工史密斯的对话)。
早在苏格拉底/伊壁鸠鲁时代,哲学上就确立了人生的“唯快乐原则”;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使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特定的时间里主动或被动地偏离了这个原则,目的仍然是追求最终的幸福。所以,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是人生的两大规定动作,不言而喻。很少有人会在理论上提倡的“享乐主义”,现在已经用消费主义占领了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享受科技与新科技成果的结合,尽管当前流行消费文化的趋势。
其实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网络中。这不是塞弗的梦想牛排吗?
I完美形象(理想形态/洞穴寓言)
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形式的完美形象是现实的最高境界。经验现实最不可靠。
柏拉图有一个关于完美形象(理想形式)的著名寓言。在这个寓言中,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个寓言中,柏拉图假设一群人“住在一个山洞里,有一条长长的隧道通向外面,隧道的宽度和山洞的内部一样。”他们从小就在这里,腿和脖子都是锁着的,所以在同一个地方。因为被锁住的时候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离他们远处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犯人之间,有一条比两者都高的路,沿着这条路筑起一道矮墙,就像隔着木偶戏的幕布。“沿墙外走的人”背着各种高于墙的工具,用木头、石头和各种材料做成的动物或人的雕像。一些拿着东西的人在说话,另一些人沉默不语。”“因为他们(穴居人)一辈子都不能移动或回头,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子就成了他们唯一能看到的真相。路过的人说话,山洞里的人会误以为声音是从前面移动的影子发出来的。“囚犯被完全剥夺了任何自由的可能性。他们只能面对空荡荡的石墙。墙上的影子是他们唯一可能拥有的世界,这种幻想的作用让他们再也无法辨别真相。
生活在母体中的人类电池,其实是洞穴寓言的未来版本。再者,观看《黑客帝国》的观众并不是洞穴中的另一群囚犯。
耶稣基督
寓意显而易见。首先,Neo的名字是英文单词One的反过来,也是“新”的意思。他在《黑客帝国》的“机器吊舱”中醒来,在尼布甲尼撒的船上受洗(出自《圣经·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他攻占了耶路撒冷,建造了空中花园)。第一集中,尼奥先死,后被三位一体杀死;;圣父、圣子和圣灵在亲吻中醒来。犹太复国主义救世主的弥赛亚象征充斥着整部电影。
康德
其实这个前缀应该先给“功夫”——中国功夫——起。
如果同样选择红蓝药丸,康德的出发点将与存在主义巨人不同——不是进入真正的沙漠,而是做出道德选择,追求至善。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是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它不可逆转地决定了欧洲思想的发展路径:首先,它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唯心主义思想家建立体系的动力。在他的批判体系中,有一个宏大的主体性原则,即主观能动性是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条件。他提倡分析和批判的哲学方法,区分知识和信仰,提倡自由和自律的道德良知,宣扬大同世界的理想。他的著作中最具启发性的是《纯理论批判》,康德将上帝存在的需要置于道德领域,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这种“至善”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础。这种间接的自我确认,有点像墨菲斯执着的信念——尼欧必须是救世主,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
名言:“每个个体的经验只是经验领域中整个范围的一部分;所有可能的经验的绝对整体本身并不是一种经验。"
拉康
雅克?拉康是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在欧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在考察主体形式时,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拉康认为,六至十八个月大的儿童使用镜子中反映的身份来确认自己的形象。这使他逐渐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获得了身份的基本统一。在镜像阶段之前,孩子只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堆破碎的物体,他甚至对这个不完整的身体产生了恐惧。此时,儿童无法通过自我感知,如时间感、空间感、运动感等来认识身体的完整性。只有他们自己的镜像才能为主体提供一个结构整体。当然,很多时候,拉康的镜像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位于主体之外,同时又赋予主体一个位置的符号。
“镜像阶段”的意义在于明确定义自我。请参考黑客第一集Neo伸手摸镜子粘金属液的那段(他在镜子里看到了扭曲的自己)。在第二集中,特工史密斯终于摆脱了母体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这也是“镜像舞台”的作用。
马克思先生
或许,在黑客2中,墨菲斯(英文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掌管梦境,通过喝不同的水来区分梦境和现实,和电影里的红药丸、蓝药丸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应该参考马克思的《生产党宣言》:“迄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人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总是处于对立的地位,不断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全社会各个阶级同归于尽。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分为不同的层次,社会地位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中世纪有封建领主、仆人、行会师傅、帮工、农奴,几乎每个阶级都有一些特殊的阶级。从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和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阶级对立。
现代有矩阵和人体电池。我们这个时代,矩阵时代,有一个特点:简化了阶级对立。整个社会越来越分化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矩阵和人类战士。锡安城锡安的人类反抗军,是地球的自由卫士,是革命的主力,是颠覆母体等级秩序的幽灵。
神经漫游者
从1984开始,一位不知名的美国作家威利安·吉普森出版了三部内容相当奇特、场景和情节连贯的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流浪者》1984、《数零》1986、《蒙娜丽莎》?丽莎超速行驶”1988。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沉寂已久的科幻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吉布森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矩阵三部曲”,有时被称为“弥漫三部曲”。这是一套从构思到风格都很独特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一群“电脑牛仔”如何将自己与电脑网络互联,放弃身体进入网络空间进行奇妙的探索。小说中的世界是凄凉灰暗的,经济政治生活被一个庞大的日本式垄断财团所控制。公司的概念已经取代了国家的概念。只有服从公司,宣誓效忠,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而不服从一个公司,希望离开它,就意味着你背叛了。《神经漫游者》这本书不仅创造了赛博空间和虚拟现实这两个词,还引发了赛博朋克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主流文化。
另外,我想提一下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他在《人是有用的》一书中的第五章,详细论证了有机体是新闻的观点。尽管维纳本人认为这一章有点像“科幻小说”,但他仍然认为物理传递和信息传递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不可逾越的。他认为生物,包括人,都是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是信息,可以传递的信息。
甲骨文(Oracle)
在希腊中部帕纳苏斯山附近的特尔斐城,有阿波罗神庙,著名的阿波罗先知的所在地。它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庙的入口写着“认识你自己”。在《黑客帝国》中,也出现了一位先知,同样的标志(只有拉丁文)被刻在门上。
影片中,这位祖母般的先知为尼奥烤了美味的饼干。在计算机应用中,cookies是从网站传输到用户浏览器并存储在硬盘中的具有识别功能的少量信息。事实上,它们是一种跟踪机制,即自动记忆功能,允许再次访问某个网站的计算机用户读取最后的数据。这与尼欧拜访先知有着神秘的联系。
p菲利普?k?菲利普·迪克
伟大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一直在讨论人类的定义和真假二元对立,被搬上银幕无数次。虽然他一生惨淡,患了恐惧症和抑郁症,吸毒,婚姻破裂,英年早逝,但他却创造了科幻小说中的奇迹。迪克的作品巧妙地将科幻与神秘主义、个人经历、纯科学和庸俗戏剧结合在一起,营造了独特的野性和神秘氛围。在简约的风格和标准的科幻手法下,呈现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世界——有极端的情感体验,有纯粹的哲学思考,有不时涌现的惊人见解。和卡夫卡一样,迪克的名字也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描述一种深刻的文学观。他的作品融合了科幻与“技术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被誉为“美国的博尔赫斯”。
可以说,整个“赛博朋克运动”及其衍生的诸多分支都受到了迪克的影响。吸毒和遗嘱指控引发的政治幻想、星际阴谋、虚拟现实等迪克式题材成为家喻户晓的题材之一。《银翼杀手》,1982的经典科幻片,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机器人能梦见电子羊吗?此外,还有《总记忆》、《少数派报告》、《记忆破解》等影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好莱坞三十年十大经典科幻片》,由cherrystar原创)。据说未来还会有三部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投入拍摄,大家拭目以待吧。
蒯因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威拉德·范·奥曼·奎因是“逻辑实用主义”或“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在他看来,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存在什么”的问题。“存在什么”的表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什么的问题,即存在论的事实;另一个是语言使用中存在什么的问题,即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在蒯因看来,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存在什么”的表达。
蒯因在《追求真理》中也对排中律进行了详细的质疑和分析。排中律通俗的解释就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的观念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一个必然是真的”和“你不能对同一个对象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也就是说,排中律要求两个矛盾的观念必须是真的和假的,而且都不能是真的或假的。或许这可以用来消除我们对黑客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困惑。
r是实数。
可以说,《黑客帝国》的核心问题是蒯因的本质主义质疑:“那里是什么”(什么是存在)。真理是存在主义所宣称的客观体验,还是仅仅是我们与外界互动产生的感官反应?正如墨菲斯所说,“什么是真的?你如何定义真理?如果你说的是嗅觉和视觉,那么所谓的真的只是大脑翻译出来的一系列电脉冲。”
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哲学线的创立者。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他觉得自己并不聪明,于是他到处和有见识的人交谈,试图推翻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没有知识,也不聪明,然后他发现自己的聪明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为自己的无知而骄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Neo也接受过这样的考验)。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时,苏格拉底习惯用问答的方法。双方在问答时,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的不一致来诘问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引出真相。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助产术”,其实就是一种归纳法。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和说教热情与孔子颇为相似,《黑客》中的墨菲斯也扮演了这样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他不知疲倦,坚定不移地说服尼奥,他是救世主。
三位一体
三一,三位一体之名,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三》记载的最神圣的思想是三位一体。很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天主教和基督教说:神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上帝的本性是爱,上帝的父亲给了自己这种绝对的爱。上帝是这种绝对的爱的自我接纳和回复;圣灵是这种绝对的爱的自我统一。佛教有所谓三宝:佛、法、僧。道教有所谓的三气,即玄、元、始、三清,三清是原始佛的化身。此外,在许多原始宗教中,如伊朗儒雅宗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都有所谓的“三神”,即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高级神。儒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在谈到原始宇宙时,也认为“太池源气”是“三教合一”。
u乌托邦(Utopia)
在1975《无知》一书中,哲学家彼得?安格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在操纵经验方面的“邪恶的魔鬼”概念,塑造了“邪恶的科学家”形象。邪恶的科学家用电磁脉冲刺激人脑,让实验者失去自由感,正如他所想的那样。
1981在一本名为《理性、真理和历史》的书中,希拉里·普特南进一步引用了哲学家“缸中之脑”的观点:“一个人被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动了手术,他的大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让他的大脑活着。大脑的神经末梢与电脑相连,电脑根据程序向大脑发送信息,让他保持所有幻觉完全正常。对他来说,似乎人、物、天空依然存在,自己的动作、身体感受都可以输入。这个大脑也可以输入或者截取(脑外科手术的记忆被截取,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和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编码,‘感觉’到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诞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的科学家做了手术,他的大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罐子里,让他的大脑活着。大脑的神经末梢一个接一个连接到电脑上,这个电脑按照程序给大脑发送信息,让他保持所有的幻觉完全正常.....................................................................................................................................在事物被转化为图像/物的影像,虚拟现实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并进入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不得不将这个噩梦般的故事视为启示和预言。人不是“缸中之脑”,但终将成为“缸中之脑”:“一旦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人类的网格生存将彻底实现。”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诺齐克,他堪称哈佛大学的“镇校之宝”。他一生共出版了七本书,但毫无疑问,第一本《无政府状态、国家与乌托邦》出版于1974年,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也最有可能使他成名的一本书。诺齐克在书中指出,只有政府干预最少、职能最弱的国家,才是最公正、最有价值的政治组织。这样一个国家的职能和权利仅限于防止暴力、盗窃、欺诈和确保合同的执行。此外,政府应该绝对尊重人民的选择自由和私有财产权,不应该因为平等或福利等其他价值而重新分配任何财富。基本上,Matrix为人类电池提供了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功能。在书中,他还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人体漂浮在一个巨大的营养液容器中,一台“体验机”为我们提供刺激。就像《黑客帝国》提出的问题:如果机器能给我们提供所有的快感,你会像赛弗一样选择梦想吗?诺齐克的回归是“不”,因为它将抹杀一切赋予存在意义的可能行动。在“体验机”中,我们只是“不确定点”。
五.虚拟现实
计算机发展的整个历史就是计算机从单一人类能力(计算能力)的机器发展到拥有多种人类功能(如语言能力)的“人形机器”,再到几乎所有人类功能(想想“猿”的概念)。这时,人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和计算机机器打交道,而是在和“现实”打交道。这是一个“创世纪”——人不仅创造了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就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一样),还创造了一个与自己的现实相似的“第二现实”。
一方面,人们生活和体验的现实世界,无疑是一个被比特极大改变的世界(即基于比特的原子世界(现实))。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进入由比特组成的第二个现实,获得人类从未有过的活生生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像古代神话中的神一样,在“天”与“地”的双重现实之间自由穿梭。这个第二现实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有时也叫人工现实,人工世界,虚拟世界,虚拟状态,虚拟空间的视觉形态。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克服现实世界(原子世界)束缚的欲望,获得一种自由翱翔到没有“物种”拖累的理想世界的欲望。自古以来,他们就对一个未知的、未知的世界有一种想象和想象的占有。这种欲望和想象在个体中表现为梦(梦和白日梦),在集体(民族)中表现为神话和宗教。虚拟现实使人们能够以技术的方式最终实现这种愿望和想象(来自一场孤独的狂欢)。黑客帝国的整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超大型的虚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