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获得过哪些奖项?
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支赴美担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主任。
1981年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特殊发明奖。
1985年获得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奖。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科学奖”。
1988年被英国兰克基金会授予兰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他被聘为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年,他因拯救饥饿获得了金斯特奖。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荣誉勋章”。
1996年获得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发展奖。
扩展数据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策略,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即育种程序由复杂向简单高效发展;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来看,可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即杂种优势利用正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按照这种思路,每一次杂交水稻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突破,都会推动水稻产量更上一层楼。这一战略构想,为我国在三系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后,进行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虎、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种光敏不育水稻。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到100%,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开辟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即在三系法的基础上利用株间杂种优势;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