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间谍
问题描述:
商业间谍的一些信息,其情报来源,企业如何应对?告诉我你所知道的。
分析:
窃取机密造成巨大损失,用间谍活动保护自己。
高科技发展让商业间谍“如鱼得水”,更容易窃取企业内部的商业情报。所谓商场如战场,难免互相欺骗。通过正当途径收集商业信息无可厚非,但仍有商家无视职业道德和法律,安排商业间谍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间谍可以依靠技术窃取更多的信息。因此,由此造成的业务损失估计高达每年6543.8+000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全球付费搜索引擎营销6543.8+000亿美元的6543.8+00倍。
一项调查显示,财富全球1000强上市的大公司平均每年发生2.45起商业间谍事件,损失总额达450亿美元。其中,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首当其冲,54%的盗窃案件个人损失高达654.38美元+0.2亿美元。
让这些企业吃惊的盗窃损失数量迫使他们加强防范,规定员工不得向外界透露企业信息。比如,在新员工加入时的宣誓书中,IBM特别声明,在任何场合不得谈论技术机密,在参加任何活动时不得触碰机密。如果有人要求,一定拒绝,如果无法回避问题,宁愿退出相关活动。
有些公司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利用间谍活动进行间谍活动,尤其是雇佣反间谍人员入驻公司,宁愿每小时花费50英镑到654.38+0万英镑,严格逮捕潜伏的商业间谍,防止工业机密泄露造成重大损失。
保护利益不受损害,立法打击商业间谍。
在当今科技和商业发达的社会,间谍的眼睛隐藏在一个角落里搜寻秘密。没有法律的制衡,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商业间谍的身份是个秘密,有人视其为珍宝,有人视其为蛇蝎。这种又爱又恨的角色,只能用法律的严密圈子来印证。
美国早就有反商业间谍的法律,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其可行性。但是,商业竞争情报就像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忍不住诱惑的商家还是偷偷咬了一口。美国针对工商业间谍活动引发的争议,制定了《1996经济间谍法》,以防止国家安全因商业秘密泄露而受到严重影响。从商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商业间谍活动愈演愈烈的局面,被认为是第一部具体的间谍法。
在这部法律颁布之前,美国各州根据禁止不正当竞争、不履行合同和侵权的习惯原则处理商业间谍案件。由于各州法律差异较大,甚至有些州根本没有相关法律,导致各州执法人员在处理商业间谍案件时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保护此类商业案件的受害人。所以适用于全美的《经济间谍法》真的是国家和商业运作的重要保障。
美国在1996颁布了《经济间谍法》,防止商业间谍泄露本国企业的商业秘密,确保国家安全。
在《经济间谍法》起草之前,美国国内商业秘密案件堆积如山,国内强烈要求的声音正在酝酿《经济间谍法》的出台。
众所周知,美国和以前苏联为首的两个国际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利用军事间谍进行竞争。冷战结束后,能在政治和军事上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现代战争——商业竞争。美国是当代科技的引领者,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向这个方向发展。各国企业对科技趋之若鹜,有的甚至有计划地窃取,有的则在国家支持下挖掘美国科技机密。一旦这方面的企业机密被窃取,不仅影响企业,国家安全也可能受到影响。所以《经济间谍法》算是减少了国家和企业的损失,可以杀鸡儆猴。
该法案生效后,受到商业间谍侵害的经营者有权要求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保护其商业秘密。一旦罪名成立,商业间谍可被判处15年监禁或罚款50万美元。这条法律属于CodeNo。美国联邦法律第18条及其第1831详细说明了任何人故意或者故意以各种方式提供商业秘密的,都将根据该条定罪。
未经授权窃取、占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以带走、隐藏、欺骗、欺诈等不同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未经同一人同意,对商业秘密进行复制、抄录、注释、描绘、拍照、下载、上传、删除、损毁、影印、翻印、传输、传送、投递、邮寄、传播或者转发的,可以定罪。
不仅个人或商业间谍受到经济间谍法的控制,而且许多窃取商业秘密的人或任何犯此罪的组织都可以被起诉。其中,对该组织犯下这一罪行的罚款可能高达654.38+00万美元。
在《经济间谍法》之前,对付间谍行为的方法之一是援引知识产权法。实际上,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定义是有一定区别的。企业要想证明某人或某个组织侵犯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就必须主动收集证据,然后提供给法院。相反,保护商业秘密的《经济间谍法》授权该行业使用国家资源,即由美国联邦调查局负责调查。
美国《经济间谍法》颁布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商业间谍的蓝本,但也让一些外国商家,比如中国,踩上了这个地雷。该法案实施后,首批起诉的4起案件中有2起涉及在美中国企业。
无论如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同商业间谍法,但目前很少见到像美国这样比较完整的商业间谍法案。在这个工商业发达、发展迅速的社会,迫切需要制定类似的法案,因为这将为企业或国家避免不必要的、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