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的现状

数字图书馆具有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特点,在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了比传统图书馆更广泛、更先进、更便捷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从文献存储的角度来看,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主要是纸质文献。与它相比,数字图书馆对馆藏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图书馆“馆藏”的含义扩大了,不仅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磁盘、光盘、磁带等。),还包括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书目信息、全文信息、图像、音视频等。),让数字图书馆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

在检索方式上,用传统的检索方式,读者往往要在很多卡片前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借阅者感到不方便,很难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从信息传递的速度来看,传统图书馆有固定的地点,读者往往要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录网站,点点鼠标,几秒钟就能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尽管这里离图书馆所在地千山有千里之遥。这种便利是以前的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说,一本书可以通过服务器同时借给很多人,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1)资源浪费问题

自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提出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短短几年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没有制定和实施,各单位利益难以找到平衡。同时,一些单位以“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数字资源的数量。一些单位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造成我国许多高校盲目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较少、管理较为分散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差异很大,不同图书馆的数据库互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互通和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2)信息版权。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资源的格式转换、数字作品的复制、下载和盗版变得更加容易,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比传统纸质文献更加复杂和突出。根据著作权法,上传作品必须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然而,拥有庞大资源库的数字图书馆很难获得每个版权人的授权。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立法中,那些与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特点不符的过时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用。

(3)建设资金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资源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后盾,但经费不足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有专项资金用于进入“211工程”的重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经费,书刊价格暴涨,导致很多图书馆每年难以维持纸质文献采购、业务培训、科研、评奖等基本经费,更难以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

(4)图书馆员的素质。

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总体状况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满足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馆员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图书馆的地位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大高校的普通馆员和教师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这就使得选择工作时很少会优先考虑图书馆。这也是为什么大学图书馆一直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而另一方面面馆人才纷纷跳槽另谋高就的重要原因。对现有馆员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难以提高馆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观念陈旧,不能满足提供数学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