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热衷于知识竞赛?
最近流行的竞猜游戏是否让你想起了快乐词典、幸运52、三星智能快车、一站到底等节目?时间来到了2018,教育娱乐又开始流行,我们玩的方式也变了。在手机端,从微信小程序到各种直播平台,除了“傻不清”的巅峰会,百万英雄、百万赢家、奶酪超人、脑王、陌陌、新世相,类似的活动也纷纷推出,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加紧开发知识竞赛产品,互相对抗。
那么,这到底是“换汤不换药”的死灰复燃,还是别有用心的创新?
知识竞赛游戏的玩家都这么说。
毫无疑问,知识竞赛类游戏是有吸引力的,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人们会莫名其妙地感觉到“我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学习知识”,这和玩其他娱乐游戏是不一样的,沉迷其中感觉特别舒服。
的确,这类游戏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的影响,比如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或者被提升好奇心。有脑王的玩家Star说,最近玩了脑王之后,因为历史上的错误,默默买了一本书《上下五千年》来补历史。尝试过几款知识竞赛游戏的玩家肖青说,“这些游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头脑风暴、十万个为什么等有趣的百科全书。我一直用这些书和朋友玩答题游戏,所以看得津津有味,只是当时比较好奇。”
游戏的乐趣是不一样的。竞赛游戏有的比操作好,有的比氪金好,而知识竞赛只需要“自带大脑”,可以说是真正的无门槛。“脑力竞赛”似乎也更有趣。《百万英雄》的玩家玉子说,“其实一个人玩不是很好玩,需要团队一起玩,和亲近的人一起玩,互相鄙视!”
当然,玩家热衷的原因有很多。直播平台有奖金、名人等花样。小珂说:“别人玩的时候我就看着,然后我就主动去玩,就为了看看我能不能把钱拿对!”乐乐说:“听说是王思聪做的。你要是好奇,就去看看。”小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玩这种游戏了,但是最近开始关注了。“因为我是马未都的粉丝!听说马未都有专门的国学,而且会很强!”至于知乎的小程序心灵王,这位明星说,“我开始玩是因为朋友给我发了战斗模式,PK赢了,大概是熟人效应吧。”。一开始赢了很多,但觉得没什么太大意思。下几段玩的时候高手很多,有一种竞争感。”被刷到“脑王”级别的小妖也说,“朋友一定要和我PK。"
除了玩游戏,玩家还有很多想法。Star认真的说,“玩了游戏后有一些想法。目前题目中有两部分:知乎基础题库和网友题库。但网友提问水平参差不齐,审题制度也不完善。还有一个评分系统。把最后一个问题翻倍简直就是bug,可以达到决定一个问题胜负的作用。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关键了。有些娱乐问题放最后一个问题,真的没什么营养。而且随机重复的题还挺多的。应该是基础题库不够大。当大家都发挥到非常高的水平的时候,有时候不是拼知识,而是拼速度,这是没有意义的,但有时候我也会惊叹。我的对手知道这些知识...我还是太无知了!"
峰会刚启动的时候,肖庆参加过几次。“有些话题确实没什么意义,尤其是前几个话题,类似于发分话题,但是主持人也会制造悬念,解释一堆,感觉很费时间,还是故意用简单的话题先留住用户?有些话题很新,与时俱进,但偶尔也会尴尬。比如苹果手机的价格和颜色,看起来都不是很有营养...玩了几次,觉得题目有点无聊,还要听主持人唠叨太多。虽然我可以拿奖金,但是时间性价比太低了!但是,经常参加的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像过去一起看电视,和朋友有同步的期待。”
Lucky认为这种游戏是很好的社交工具,也满足了人们的攀比心理。他回忆起第一次接触游戏时的趣事。“有一天,一个朋友来家里喝酒,这么说吧,我们一旦成功闯关,不如喝一杯。三个人一起看手机答题还挺好玩的!我所在的小团体六个人中有四个冲到了王者级别,所以我也尝试了一下。我以为刚开始的时候,游戏流行,另一个组的人都在争位置。有些人没有被说服再试一次,如果他们比自己高的话。所以我觉得主要是社交和攀比。”
从表面上看,这是教育项目的复兴。
知识竞赛这个游戏,是2018年初风靡全民的“第一把火”。与之相比,《爱情与制作人》《旅行青蛙》等话题游戏都显得小众。几个直播平台的服务器已经因为数据流量超负荷瘫痪了好几次,玩家在参与的过程中经常会卡死。至于产品本身,是手机应用常见的“文艺设计感”,甚至有点“粗糙”。即便如此,大家的参与热情还是持续高涨。
这种“流行”与过去教育节目的“回潮”颇为相似。事实上,知识竞赛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在电视普及之前,许多单位会组织这样的活动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1984工人日报出版知识竞赛题集(姚荣奇、曾晓明主编);1985浙江人民出版社、山西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知识竞赛试题集》(盖雷平等主编)、《知识竞赛试题解答》(李力主编)。
千禧年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书刊、广播、电视为主的文化内容日益丰富,知识竞赛也被搬上了电视屏幕。当时风靡全国的《快乐词典》收视率长期位居CCTV 2第一,最高时达到3.79%,众多实力答题选手像明星一样打动观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可以以家人朋友为小单位进行“场外”参与,但与受访者直接参与的紧张程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种活动线下又流行起来了。不知道大家组织活动方便吗?2002年,《快乐词典》编辑部还出版了《快乐词典智慧题库》,同年,知识产权出版社还出版了《知识竞赛3000题》(。
快乐词典智慧题库(2002,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知识竞赛采取了另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形式,一站到底。参与竞猜的人很多,更有百人场等大型参与方式,无论是活动的精彩程度还是观众参与的机会都增加了不少。而“一站到底”的热度,只是让这样的活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被大学、公司模仿,但要做到“全民直接参与”和“人人参与”还是很难的。
所以,无论是《一站到底》,还是近年来的《超脑》,都无法改变观众无法直接参与的藩篱。我们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的“围观”。知识竞赛活动需要题库、参赛者甚至“看客”的基础,小团体确实很难组织起来。2018年移动互联网和直播平台才真正用知识竞赛游戏打破了这堵墙——每个有手机的人都可以参加知识竞赛活动,直播平台全民参战;至于听众,唱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后,每个人都是听众。
因此,知识竞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既然大家都热衷于知识竞赛,那你可以把它搬到移动端,让大家都有足够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所以这些游戏只是炒冷饭的“回潮”?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的东西,比如不交准考证,不收报名费,答题拿奖金,可能没那么简单。
移动互联网的又一次“创新”?
互联网从业者July说,“我觉得(和过去的知识竞赛节目相比)不一样。回潮观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动机。自从知识竞赛游戏在直播平台爆发后,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直播平台上击中了哪些痛点。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确实奖金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点,乐趣也可能是;但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这种对用户的吸引也为平台创新和提高活跃度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也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直播的新模式。有没有可能给直播的发展带来第二个春天?”
所谓传统直播模式,主要是“聊天打赏”。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直播行业还是很火,增速放缓,直播内容已经竭尽所能,吸引眼球的内容也算是“江郎竭泽而渔”了。七月提到,“现在直播平台应该在担心如果以后没人玩打赏模式怎么办,所以会考虑一些业务转型。知识竞赛活动可能会为直播平台吸引很多没有玩直播的人,这一点特别重要,相当于注入了新鲜血液。”
喜欢玩知识竞赛的用户有什么特点?我们很难总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好像大家都有点渴望知识竞赛。July说,“新用户的特点是普通人,尤其是大众。相对于以前看直播的‘大众’,这是更广义上的‘大众’,尤其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从来不玩直播。不玩直播的,进入知识竞赛APP后会花十分钟答题,很难保证不会点别的,转化率还是值得期待的。想想看,玩直播的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冲着主播去的,所以产品经理的心思都在主播和打赏上。现在引入更多的一般用户,是产品经理拓展业务线的好机会。”
至于直播平台是否会因知识竞赛游戏的火热而在未来继续在传统广电媒体推出更受欢迎的活动,就不好说了。如果朝那个方向发展,可能会延伸到自媒体发展的问题上。继传统纸媒之后,传统广电媒体是否也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新世界《百万黄金屋》邀请了众多明星助阵。
娱乐圈从业者小姚并不太看好直播平台。“我身边玩直播知识竞赛的人不多。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大家都不感兴趣。而且,一旦知道了平台的套路,比如300万的奖金,你不知道在用户手里会拿到多少。有的最后只会拿到几块钱,太水分,浪费时间。我觉得明星的特技还行。明星也是为了出场费。可能这个行业我们见多了,没什么稀奇的,但是我97年的弟弟天天玩,让我激活他的复活卡。小程序还不错,没什么可以PK的。”
说到今年年初微信大力推广的小程序,不难想到,之前冷门的小程序也在通过微信的用户群进行更多的尝试,而既有趣又容易传播的知识竞赛小程序,通过微信好友间的PK当然也很显眼。有人曾经说过,小程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谁知道这波操作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