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有哪些创新能力?

(1)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和弘扬党的创新精神,本质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的结果。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培养公务员创新能力,首先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际问题的金钥匙。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要着眼于用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准确领会上级精神,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正确把握基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勇于创新,科学决策,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必须有坚实的知识体系支撑,勤奋学习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勤于学习对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取代了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能给知识增值,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创造新的知识。对于公务员来说,除了努力学习,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掌握知识。

第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行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创新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第二,要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公务员应当关注现代科技新知识,掌握科技发展方向和趋势。

第三,我们应该边做边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只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才能获得创新的灵感。

第四,要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准确把握现实,正确走向未来。

(三)了解和熟悉工作

公务员的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公务员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公务员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历史、工作过程和工作状态,不断提高把握工作发展规律的能力。

一是坚持搞好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从群众智慧中汲取“营养”,在实际调查中打开思路,碰撞思想火花。

第二,要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一个有创造力的现代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工作的实际,还要了解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待工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为创新奠定基础。

公务员职位不同,在机构中级别不同,对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也不同。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说,就一个独立的组织而言,高层的领导者应该更多地了解组织的发展战略,更多地学习和研究;中层领导应该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艺术和技能。下级领导要成为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专家,成为员工和下属的榜样。

(四)掌握一些创新思维技能

创新思维技能的学习是帮助公务员在复杂的事物中尽快理清思路,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法训练。思维方法可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法,注意思维过程前后的联系,有清晰的思维脉络,一步步思考问题;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考问题时,不显示一个又一个环节的进展,而是着眼于事物和情境的“整体”和“全局”,思维是跳跃性和发散性的。

公务员既要学习逻辑思维方法,也要学习非逻辑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具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遇到问题要冷静。这也需要平时不断的训练,面对复杂的问题,在嘈杂的环境中,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你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第二步,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如质疑思维、发散思维、横向思维、大脑思维等,在广度上“撒网捕鱼”、“头脑风暴”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方法。要敢于异想天开,突破思维定势,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第三步,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归纳演绎,去粗取精,论证前面的思路、对策、方案,最后创造性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总会遇到困难,任何创新或多或少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带来一些麻烦,产生一些阻力。没有工作的主动性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工作中主动创新的意识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

外部影响指的是工作中的“胡萝卜”和“大棒”,即利益和压力。在对利益的追求中,或者说在压力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来实现工作目标。

内部影响力是指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在工作中寻求满足,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实现,可能会让人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

公务员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公务员的自我实现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个真正的公务员在工作中会有责任感。面对困难,他不会犹豫。他会有激情,敢于挑战真理,打破各种陈规陋习,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直到成功。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机制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要让公务员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争创创新,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机制。

首先,要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不利用、不妥善保护,就会被埋没或退化。因此,只有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追求创新、人人竞争创新的局面,推动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准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任人唯贤的选拔任用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那些开拓进取、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和奖励;对于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求上进、成绩一般的人,不仅不能委以重任,还要免去领导职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引导公务员不断创新。

其次,要创新保护机制。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公务员来说,最重要的保护就是允许探索和失败。

就风险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安全系数最高,创新的安全系数最低,因为创新很可能失败,也很可能出错。因此,对于正在开拓创新的干部,不应该完全指责,而应该宽容他们在创新中的无原则错误,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提高创新;对群众不了解的,要及时帮助解释和说明;对于恶意的谣言和中伤,要及时澄清和制止。

三要创新发展机制。虽然人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上的,但主要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不学习,不锻炼,再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慢慢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要保证公务员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出国留学、社会调研等。,使他们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沿,始终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趋势,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