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概况

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南麓,有一个影响着江苏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研究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32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它跨越了世纪,几经易名。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3个专业研究所,10个农村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研究所。建立了国家优秀博士后研究中心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投资创办了一批科技企业。现在直属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截至2012年底,全院共有职工2300余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1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9人,高级职称790人,博士30人。建院80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人才荟萃,成果丰硕,为江苏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朱、、、盛、、程顺和、等一批知名专家奠定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沤改旱、旱改水重大生产体制改革,水稻“黄三三黑”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高产抗病新品种徐庶18,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扬麦5号、扬麦158、超级稻两优培九等一系列成果不断推动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生产技术改造,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作用。医院累计取得国家二等奖以上、省级一等奖以上重大成果216项。全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近60%,技术覆盖率超过50%,成果获奖数占全省农业科教单位获奖总数的46%。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在农业部组织的科技实力综合评价中,一直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科院抓住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机遇,启动中国华东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养殖、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新兴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确立了科技竞争新的增长极;深入实施“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打造一批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学科团队,人才队伍整体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丽水植物科学基地、六合动物科学基地等465、438+0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和公共* * *服务平台,以及部里建设的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三大建设”,全院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科研、服务、转化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和新优势。“十一五”期间,全院新开工项目3459个,国家部委主持项目256个。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部委,评为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在全国50强科研机构中,基金论文数、科学论文数和引文数均位居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前列,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该所一直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国外机构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建立了联合研究与合作联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后,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古巴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拓展和提升了利用国外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和能力。江苏省农科院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不断探索和转变思路,积极实施以“科技助整村”、“高效农业示范”为主导的科技服务模式,推广成熟技术和品种,助力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每年派出250多名专家到全省110多个村进行帮扶;选派5名科技干部担任宿迁三县两区副区长、副区长,以科技和人才推动宿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社会影响较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和江苏省委出台了以农业科技为重要主题的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江苏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地对接江苏省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以“科研转化”为主线,以“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团队、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创新突破”、“引领服务”三大发展战略。